读《乡土中国》有感 莆田一中 历史组尹立华 费孝通先生是江苏吴江人,蜚声中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乃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材料整理而成。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变迁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读完《乡土中国》,我被费老缜密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深深折服,整个阅读过程是一场又一场的思维训练。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是我最喜欢也最有感触的两个部分。文字为什么难以下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时受到阻隔的产物,二是因为乡下人一成不变的生活不需要文字介入。现在的社会快速发展着,很多人掺杂着主观因素去评价乡土,于是衍生出了“土里土气”“乡巴佬”等极具有个人色差的词汇去藐视农村,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农村和城市本就是平行的关系,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作者说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什么是愚智,这本就是一种相对立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背景和生活方式,摒弃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和包容的社会。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农村人是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在我的身边不乏就有这样的例子,很多老人随儿女到城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农村,究其原因,有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生活方式不适应等等,还有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土地、对土地上的人们有着深深的热爱。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乡土社会这种中国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结构,应该墨守成规还是与时俱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文字下乡是有必要的,它是推动农村地区全面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教育普及、文化传承以及城乡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不认识字,可能无法理解书面信息,也无法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会受到限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想推进文字下乡,让人们意识到文字重要性的同时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差序格局是一个有趣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社会结构格局的概况,并以水的波纹对这一社会结构中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比喻说明。读完这本书后,我更能够理解长辈们的价值观。 “差序格局”之所以产生在中国,大概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国,人们早期以农业为生,男耕女织,自食其力,因此形成“自我主义”,核心和关键就是一个“私”字。在人们心里自己>家>国>天下,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普遍得多。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的不同。费孝通先生对比了中国与西方,西方是团体格局,而我们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 泱泱华夏,何以正名,何尊言之凿凿;浩浩中国,如何体示,社稷述之莽莽。以今日白话再叙,“乡土中国”至为贴切。现代诗人艾青写过一首现代诗,其中有一句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通过种种意象,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那种深深的爱。如今虽处和平年代,但这份爱也是一样。它或许换了一种形式,变成了袁隆平躬耕田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变成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耕种与美好憧憬,变成了离家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春节前熙熙攘攘的客流和站台上企盼的双眼。它是“天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情是乡土情,根是中国根。”费老用他半个多世纪的行动诠释了乡土情,他像一株植物,其根深扎万丈,于广袤的乡土中顽强生长,他用生命探寻乡土社会的发展之路,于笔墨间描摹乡土中国的历史规律。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