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哲学升华 ------读《数学解题学引论》有感 游发本 在中学数学教育的广袤版图上,“解题”无疑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它既是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展现专业素养的关键场域。然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目睹了太多师生深陷于“题海战术”的疲惫与困惑:学生埋头苦算却不得要领,教师讲解详尽却收效甚微。我们似乎一直在“授人以鱼”,忙于传授一道道具体题目的解法,却忽略了更为根本的“授人以渔”——即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策略性地解决问题。正是怀着对这种教学现状的深切反思,我拜读了罗增儒教授的扛鼎之作《数学解题学引论》。这本书于我而言,不只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次思想的震撼与一场教学观念的深刻革命,它系统地将“解题”这一日常行为提升为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 一、 元认知的觉醒:解题并非“黑箱”,而是可透视的思维过程 在接触本书之前,我承认,我对解题教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型”层面。一堂习题课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我个人对题目难度的把握、对解法的熟练程度以及讲解的清晰度。学生的解题过程,对我来说更像一个“黑箱”:输入题目,期待输出正确答案,至于箱内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思维活动,我往往只能通过结果和零星提问去推测。 罗增儒教授的《数学解题学引论》彻底打破了这个“黑箱”。它旗帜鲜明地提出,解题是一个完整的、可分析的、可调控的认知过程。书中系统阐述的“解题表”虽然脱胎于波利亚,却融入了大量中国特色的问题和罗教授本人深厚的竞赛辅导经验,使其更贴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境与思维习惯。这张“表”将解题过程清晰地划分为“理解题意”、“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策略性分解。 例如,“理解题意”阶段,它要求不仅仅是读懂字面意思,更要进行“表征转化”(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或符号语言)、“识别题眼”(找出关键信息与隐含条件)、“明确目标”(清楚最终要证明或求解什么)。这一分析让我豁然开朗。过去,学生解题出错,我常常归咎于“粗心”或“概念不清”,但现在我意识到,很多错误根源在于“理解题意”这一起始环节就出现了偏差。本书教会我,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急于跳进解法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读题”,如何与题目进行深度对话,这才是有效解题的第一步。这种对解题过程的元认知觉醒,让我从关注“解法的正确性”转向关注“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这是教学视角的一次根本性转变。 二、 策略性知识的系统化:从“零散技巧”到“思维工具箱” 传统的解题教学,教师往往倾向于传授一系列“解题技巧”或“妙招”,如“换元法”、“构造法”、“数形结合法”等。这些技巧固然重要,但它们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曾是零散的、孤立的。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一招半式,遇到新题型时,依然无法调动这些技巧。而《数学解题学引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众多零散的技巧整合进一个更高层次的“解题策略”系统之中。书中不仅介绍了“归纳与猜想”、“类比与联想”、“化归与转化”等一般性科学思维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还深入探讨了“差异分析”、“反面考虑”、“局部调整”等数学特有的策略。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技巧”其实是特定策略在具体情境下的体现。教学的重心不应是单纯展示技巧的精妙,而是要揭示技巧背后所蕴含的策略性思想。比如,“转化与化归”这一核心策略,本书将其提升为解题的“基本规律”之一。无论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还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其本质都是通过变换,将待解决的问题纳入自己熟悉的认知框架。当我以这种策略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时,我发现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演练不同解题策略的绝佳素材。我可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哪些转化策略?哪种策略可能更有效?为什么?” 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再是单一的解法,而是一个组织有序、可以随时调用的“策略思维工具箱”。他们的解题能力,也因此从依赖于记忆和模仿的“机械应用”,升华为基于策略选择的“灵活创造”。 三、 “回顾反思”环节的重塑:解题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回顾反思”环节常常是薄弱甚至缺失的。题目解出答案,似乎任务就完成了。至多问问学生“做对了吗?”,或者简单强调一下易错点。罗增儒教授在书中以大量篇幅强调了“回顾反思”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这是解题学习中最有价值、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环节,是“解题过程的最高阶段”。 本书详细阐述了回顾反思的多重维度:第一,检验结果。答案是否正确?过程是否合理?这仅是基本要求。第二,优化解法。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更简洁、更优美?各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开阔思路,融会贯通。第三,探索规律。这道题是否代表了一类问题?其核心条件和结论是什么?能否归纳出一般性的模式或公式?这实现了从一道题到一类题的飞跃。第四,变化拓展。如果改变题目的某个条件,结论会怎样?能否提出新的问题?这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种对“回顾反思”的深刻诠释,彻底改变了我习题课的教学结构。现在,我会有意识地留出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复盘”。我们不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答案,更要一起欣赏解法的优劣,探寻问题的“母题”源头,甚至尝试进行变式与推广。例如,在讲解一道圆锥曲线的定点定值问题后,我们会一起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法是什么?是参数法、设而不求,还是利用平面几何性质?题目中哪些关键信息暗示了定点或定值的存在?通过这样的深度反思,解题活动不再是机械的任务,而变成了一个充满发现和创造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思维从浅层的“会解这一道题”走向了深层的“会解这一类题”,进而“会提出新问题”,这才是数学思维培养的真谛。 四、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成为“解题研究者” 《数学解题学引论》不仅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教学生解题的书,更是一本教教师如何研究解题的书。它赋予了我一种新的专业身份认同——我不应只是一个解题经验的传授者,更应成为一个解题过程的研究者。 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框架,为我提供了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强大工具。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不再简单地归因于“不认真”,而是会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诊断其思维障碍点:是题意理解有误?是策略选择失当?还是知识联结不畅?这种基于分析的诊断,使我的辅导变得更加精准和有效。 同时,本书也激励我投身于解题研究的实践。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的典型解法(包括正确和错误的),分析其思维路径;我开始尝试对经典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挖掘其教育价值;我甚至开始学习撰写解题教学案例,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总结的高度。这个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研生活,提升了我的专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总而言之,罗增儒教授的《数学解题学引论》是一部将解题教学从“术”的层面提升到“道”的高度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让我深刻认识到,解题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思维的精心点燃;不是技巧的简单堆砌,而是策略的自觉运用;不是任务的草草完结,而是过程的深度反思。读完此书,再站上讲台,我心中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我的目光不再仅仅聚焦于题目本身,而是更多地投向了学生思维的深处。我努力的目标,是让我的学生不仅能“解得对”,更能“懂得想”、“善于变”。这条路,正是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的康庄大道。《数学解题学引论》如一位智慧的灯塔守望者,照亮了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前行之路,让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引领学生们领略数学思维的无限风光。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