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莆田第一中学 翁中兴 案头的《给教师的建议》已被翻阅得卷了页边,扉页上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 的批注墨迹渐淡,却在我执教高中物理二十载的岁月里愈发清晰。初读这部教育经典时,我以为它不过是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汇编,可当书中的文字与我课堂上的困惑频频碰撞,那些关于教育本质的阐述便如春雨般浸润心田 —— 原来我苦苦寻觅的教学答案,早已藏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细节的坚守与洞察中。 一、手脑联动:让劳动成为智力生长的养分“如果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的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知识的兴趣。” 读到这句话时,我正为 “机械效率” 教学的低效而焦虑:课堂上反复讲解滑轮组公式,学生却连 “如何通过改变绕线方式提高效率” 都无法理解。这句话如惊雷般点醒了我:我一直将物理知识局限在书本与黑板的二维空间,却忽略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 “劳动与智力发展的统一性”。 书中尤尔柯的成长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这个曾辗转于多个课外小组的少年,终在机械化小组中找到方向,为了获得驾驶微型汽车的权利,主动钻研内燃机原理,甚至搭建起自己的技术书籍书架。这种 “由劳动需求激发学习动力” 的教育逻辑,恰好破解了我的教学困局。新学期,我在实验室设立 “机械创新角”,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起重机、传送带等装置,探究 “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个叫小宇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平平,却在焊接滑轮组支架时展现出惊人的耐心。为了让自己的起重机吊起更重的物体,他主动查阅资料计算承重极限,调整滑轮数量与绕线方式,甚至自学了材料力学的基础原理。当他的作品成功吊起三倍于自重的砝码时,他兴奋地说:“原来公式里的‘η’不是纸上的符号,是能亲手改变的真实存在!” 这次尝试让我真切体会到 “手能使头脑变聪明” 的深意。在后续的 “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工具改造计划”:让他们测量铁锹、羊角锤等工具的力臂,分析其省力原理,甚至动手改装园艺剪刀的支点位置。学生们带着卷尺在校园里穿梭,对着铁锹比划计算的身影,成为最生动的课堂风景。当劳动操作与思维活动紧密相连,物理公式便从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智慧,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创造性劳动是发展智力的最强有力刺激” 的生动诠释。 二、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彩“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兴趣和学习方式。” 这句话戳中了我过去教学中最隐蔽的误区:我曾用统一的解题标准、相同的评价体系要求所有学生,却忽略了他们认知节奏的差异。班里的女生小雯就是典型例子,她对实验现象观察细致入微,却始终无法快速掌握复杂的公式推导,每次考试都处于中游,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 书中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的章节让我反思:物理教学不该是 “削足适履” 的标准化生产,而应是 “因材施教” 的个性化培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少年育种小组给了我灵感 —— 那些孩子通过长期培育小麦,在实践中理解生物与土壤的奥秘,这种 “长周期探究” 或许能适配小雯的学习节奏。我给她布置了 “家庭电路能耗探究” 的长期任务:记录家中电器的使用时间,测量不同状态下的功率,分析节能方法。起初她只是简单记账,后来逐渐开始尝试用 Excel 绘制能耗曲线,甚至查阅资料对比 LED 灯与白炽灯的节能效率。三个月后,她在班级分享会上展示的《家庭节能方案》,不仅包含详细的数据分析,还附上了亲手绘制的电路改造示意图,其中关于 “峰谷电价下的用电策略” 的思考,连我都深感意外。 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与唤醒。我开始为不同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对逻辑思维强的学生,侧重公式推导与变式训练;对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鼓励参与科技小发明;对观察力敏锐的学生,引导开展实验探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 “在每一颗心里点燃起热爱劳动的火花”,物理教学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收获成就感。当小雯在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凭借 “智能节能插座” 项目获奖时,我更加坚信:没有平庸的学生,只有未被发现的潜能。 三、阅读赋能:为物理学习打开广阔视野“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的强调,颠覆了我 “物理学习只需抓公式与实验” 的固有认知。过去我总认为,物理是理科中的 “实干派”,阅读这类 “文科活动” 无关紧要,直到班里出现这样的反差:同样讲解 “相对论初步”,有的学生只能记住 “运动的时钟变慢” 的结论,有的学生却能结合科普读物探讨 “双生子佯谬” 的本质。 书中关于 “阅读与学科学习融合” 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如果劳动中没有精神生活,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它不仅消耗学生的智力,而且使精神空虚。” 物理学习同样如此,缺乏阅读支撑的实验与计算,终将沦为机械的操作。我开始构建 “物理阅读阶梯”:为高一学生推荐《有趣的物理》等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用故事激发兴趣;为高二学生引入《物理学的进化》,理解知识发展脉络;为高三学生搭建 “物理学家传记角”,感受科学探究的精神力量。 更惊喜的是阅读带来的连锁反应。在 “光学” 单元教学中,读过《从一到无穷大》的学生,主动提出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双缝干涉实验” 的问题;在讨论 “能源危机” 时,有学生结合《寂静的春天》分析核能利用的利弊。我还尝试将阅读与实践结合,组织 “科普读书会”,让学生分组研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中的物理章节,再合作设计演示实验。有小组为了验证 “熵增定律”,用彩色墨水模拟扩散过程,制作的科普视频在校园平台获得上千次播放。这种 “阅读 — 思考 — 实践” 的闭环,让物理学习突破了课本的边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阅读能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实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核。 四、自我精进:做永远生长的教育者“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巧,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翻阅书中那些教育案例,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优秀的教师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书匠”,而是持续生长的 “研究者”。过去我常以 “教学任务繁重” 为由,疏于教育理论学习,直到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记录教育日记的故事,才深感自身的不足 —— 他能为观察学生的成长细节写下几十万字的笔记,而我却连课堂上的灵光一闪都常常忽略。 从此,我开始践行 “三重反思法”:每日记录课堂中的 “意外瞬间”,每周梳理教学中的 “改进空间”,每月总结教育理念的 “更新迭代”。在反思中我发现,自己过去讲解 “浮力” 时,忽略了学困生对 “排开液体体积” 的具象理解,于是设计出 “用针筒测量橡皮泥排开水体积” 的简易实验;意识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后,我联合生物教师开展 “植物蒸腾作用与气压变化” 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室培育绿植,同时测量密闭环境中的气压变化。这些反思与实践,让我的课堂逐渐从 “知识传递” 转向 “思维培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座右铭。我开始系统阅读教育学著作,参与跨学科教研活动,甚至尝试撰写教学案例。当我的《基于劳动教育的高中物理实践教学策略》一文发表时,我更加明白:教师的自我精进,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更好地胜任 “心灵唤醒者” 的角色。 二十载教学路,曾有过 “满堂灌” 却收效甚微的挫败,也有过看到学生眼中闪烁求知光芒的欣慰。《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让我在物理教学的实践中逐渐领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它教会我用劳动激活学生的智力潜能,用个性关怀呵护成长差异,用阅读拓宽知识视野,用自我精进诠释教育担当。 如今,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在 “机械创新角” 忙碌的身影,在阅读分享会上热烈的讨论,心中便涌起无限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是充满诗意的事业,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浇灌。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带着这本书的智慧,在物理教学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努力成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微光,让更多孩子在科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与方向。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