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英语”到“育素养” 读《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转型启示 胥均
翻开鲁子问先生的《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一种熟悉的焦虑感最初悄然浮现——这不正是我日常教学中那些困惑的集中映射吗?多少个夜晚,我反复思量:为何精心准备的语法讲解,学生依然在运用中错误百出?为何词汇表中的单词反复听写,却在阅读理解中形同陌路?鲁子问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为这些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答方案。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将英语教学从简单的“语言知识传授”提升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高度。在我过去的教学认知中,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是课堂秩序井然、知识点讲解清晰、学生能够准确完成练习题。而鲁子问先生却明确指出,有效的英语教学应当超越这种表层理解,关注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沟通、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一理念的转变,无异于为我打开了教学的新视界。 书中关于“真实性任务设计”的论述让我尤为受益。回想我的课堂,常常陷入一种“伪交际”的困境——学生机械地进行句型操练,却不知何时何地会使用这些表达。鲁子问先生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质是服务于真实交际需要的,教师应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语言使用情境。受此启发,我在教授“环境保护”单元时,不再满足于词汇和课文讲解,而是设计了一个“校园环保方案设计”的项目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小组合作,用英语调研校园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英文展示。这一过程中,语言不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明显提升。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鲁子问先生提出的“多层次阅读教学框架”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以往我的阅读课大多遵循“词汇讲解-段落翻译-问题回答”的固定模式,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思维参与度有限。而书中倡导的“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阶段教学法,尤其是阅读中的预测、推理、概括等思维技能训练,使阅读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我尝试在教授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基于标题和插图预测内容,然后在阅读中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最后鼓励学生就“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进行辩论。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对形成性评价的强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评价体系。以往我过度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鲁子问先生指出,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我开始在课堂中融入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袋的建立、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这些改变不仅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更帮助他们成为了自我监控的学习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章节让我深刻反思了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英语学习不仅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更是开启一扇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我现在会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力。当学习到西方节日时,我不再仅仅介绍习俗,而是鼓励学生探究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教学拓展了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语言学习成为了学生全球视野养成的有效途径。 当然,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日常教学实践并非一蹴而就。在尝试项目式学习时,我面临着课堂时间不足的挑战;在推行形成性评价时,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设计评价工具和记录学生表现。但鲁子问先生提供的丰富案例和实操建议,使这种转变有了清晰的路径可循。我开始学会在传统教学法和创新教学法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上书页,我意识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给予我的不仅是具体教学技巧的指导,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重塑。它让我明白,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肩负的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书中理念为指导,努力打造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有效课堂,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有了理论的指引和实践的反思,我更有信心在英语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