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语文课堂该教什么 ——读《什么值得教——技术时代重新思考课程》 语文组 刘一兵 拿到阿兰・柯林斯的《什么值得教——技术时代重新思考课程》,书封上“当知识触手可及,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的问句,不仅引发情感共鸣,更促使我从教育本质层面反思:技术重构了知识获取方式,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否也该随之重构?作为一线教师,若仍固守“知识点灌输”的传统模式,显然无法回应时代对“完整的人”的培养需求。读完这本书,我对技术时代语文教学的思考,逐渐从“困惑如何教”转向“理性界定该教什么”。 柯林斯开篇提出的“记忆性知识价值降低,指导性、启发性知识更值得教”,本质上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从“知识拥有者”转向“能力运用者”。这一观点直指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矛盾:我们耗费大量课时让学生背诵文言实词虚词、记忆阅读答题模板,可当技术能即时提供这些“记忆性知识”时,学生所掌握的“考点技能”便失去了长效价值。从理性视角看,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绝非字词记忆,而是通过文字载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对古人情感与思想的共情能力——这些依赖个体主观体验与深度思考的能力,恰恰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正如那次课堂上,学生虽能通过手机查到文言文解析,却无法理解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这印证了柯林斯的判断: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须剥离“可替代的知识外壳”,聚焦“不可替代的能力内核”,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陷入“为考点而教”的浅层循环。 书里“教学生连接知识与生活”的论述,背后蕴含着“知识实用化”的教育逻辑。在技术碎片化信息冲击下,学生若无法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所学内容便会沦为孤立的“信息碎片”,难以内化为素养。从理性层面分析,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找中心句”“划重点段”的技巧训练,本质上是“知识工具化”的体现,而引导学生用技术连接文本与生活,实则是“工具服务于素养”的回归。那次“孤独与陪伴”主题教学中,学生用手机分享生活片段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印证了一个核心规律:语文的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文字认识自我、理解世界,技术只是搭建“文本—生活”桥梁的工具。若脱离这一逻辑,即便运用技术,也只是将“传统填鸭”转化为“数字填鸭”,无法真正实现语文的育人价值。 作文教学中,柯林斯“教真实表达比教套路更重要”的观点,实则是对“技术时代表达本质”的理性认知。技术让范文、素材唾手可得,但若教学仍聚焦“套路化写作”,本质上是引导学生“用技术搬运他人思想”,背离了写作“自我表达与交流”的本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真实表达是个体思维与情感的外化,是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这与技术时代对“批判性个体”的需求高度契合。那个总套模板的学生,通过手机记录生活写出“善意”作文并获高分的案例,从实践层面验证了:当写作回归真实,技术便能从“抄袭工具”转变为“记录与表达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呈现自我思考。这种转变,本质上是语文教学对“技术工具理性”的正确运用——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而非让“人”沦为技术的附庸。 而“教学生独立思考、辨别信息”,则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的“必选项”,这源于对“信息环境复杂性”的理性判断。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却也带来“信息过载”与“认知误导”的问题,若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便容易在海量解读中迷失自我。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看,“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关键目标之一,而独立思考、辨别信息正是这一目标的具象化。那次让学生分析争议文章两种解读的教学实践,本质上是在培养“文本本位”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而非以技术获取的“他人观点”为依据。这种训练的价值远超课堂本身:它能帮助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社会信息时,保持“以事实为依据”的理性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体现。 当然,技术使用的“度”的把握,仍需理性权衡。学生依赖技术查生字、搜答案的现象,本质上是“技术便利”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矛盾。从教育规律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适度挑战”,若技术完全替代“自主探索”,学生便会失去思维锻炼的机会。柯林斯“教学生合理用技术,而非被技术支配”的观点,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思路:将技术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答案库”。例如让学生先猜生字含义再用手机验证,先自主思考再查资料补充,这种“先自主后技术”的模式,既发挥了技术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思维锻炼的空间,实现了“工具理性”与“教育理性”的平衡。 合上书,我对技术时代语文教学的思考愈发清晰:语文课堂该拣选的,从来不是“技术能替代的知识”,而是“能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核心素养——对文字的热爱是情感基础,对生活的感知是认知前提,对思想的独立是思维核心,对表达的真诚是价值体现。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而非目标本身。未来的语文教学,唯有始终坚守“育人”的理性内核,合理运用技术,才能在时代变革中找准方向,让语文真正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精神养分”。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