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许建英

 

作为一名执教26年的中学体育教师,我曾长期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应对学生体能差异大的问题——有的学生1000米跑能轻松达标,有的却跑不完半程;另一方面,课后要花大量时间整理体育达标数据,分析学生薄弱项,却总因数据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方案。直到翻开《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书中美国课程再设计中心专家对AI教育应用的深度解读,不仅为我破解了教学难题,更让我重新思考“AI时代中学体育教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没有堆砌复杂的技术术语,而是用鲜活的案例告诉我:AI不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能让体育教学更精准、更高效、更具温度的“专业伙伴”。

 

一、打破“体育=AI可用”的误区:它是“精准教学”的突破口

 

过去我总觉得,AI更适合语文、数学等学科,体育学科以“实践操作”为主,AI很难发挥作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AI在体育教学中的核心价值,是用数据破解“传统教学中无法精准量化的难题”。书中提到的“运动姿态识别AI系统”案例,让我眼前一亮——某中学将AI姿态识别技术引入篮球教学,学生练习运球时,系统能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动作,精准指出“手腕发力角度不足”“身体重心过高”等问题,并对比标准动作生成改进建议;课后还会生成“动作达标率”报告,帮助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过去教立定跳远,我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指出学生的问题,比如“起跳时膝盖没弯曲”“落地时重心不稳”,但学生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弯曲多少度合适”“如何调整重心”。而AI的“量化分析”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于是我尝试在体育课中引入简易的AI运动APP,让学生练习跳绳时用手机记录:系统不仅能自动计数,还能分析“跳绳时脚的落地方式”“手臂摆动幅度”,并提醒“脚跟着地容易伤膝盖,建议前脚掌落地”。有个学生跳绳总跳不过50次,AI分析后发现是“手臂摆动幅度过大,消耗过多体力”,调整动作后,他的跳绳成绩一周内就提升到了80次。

 

书中还提到“智能体能监测系统”,这对解决“学生体能差异大”的问题尤为关键。过去我只能根据“年级平均水平”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无法兼顾个体差异。而AI系统能通过学生的日常跑步数据、心率变化,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比如对体能弱的学生,推送“跑1分钟+30秒”的间歇训练;对体能强的学生,安排“变速跑”提升爆发力。这种“千人千策”的训练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提升,彻底改变了过去“强者吃不饱、弱者跟不上”的局面。

 

二、体育教师的“新角色”:从“经验型教练”到“数据驱动的成长导师”

 

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观点是:AI时代的教师,需要从“依赖经验教学”转向“用数据指导教学”,体育教师尤其如此。过去我制定教学计划,多依赖“往年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比如“觉得初三学生需要多练长跑应对体育中考”,却缺乏数据支撑“学生到底在哪些体能项目上薄弱”。而书中的案例让我明白,AI能帮体育教师把“模糊的经验”变成“精准的策略”,我们的角色也应从“经验型教练”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成长导师”。

 

书中提到的“体育达标数据分析AI平台”,给了我很大启发。该平台能自动汇总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等数据,不仅生成班级整体的“体能短板报告”,还能针对每个学生标注“需重点提升项目”。比如我通过平台发现,班里男生的“引体向上”达标率只有35%,主要问题是“上肢力量不足”;女生的“800米跑”达标率低,多因“耐力储备不够”。基于这些数据,我调整了教学计划:每周安排1节课专门练上肢力量(如俯卧撑、弹力带训练),为女生设计“阶梯式耐力训练”(从600米开始,逐步增加到800米)。一学期后,班级体育达标率从72%提升到了91%,这在过去单靠经验教学是很难实现的。

 

AI还让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过去我们对学生的体育评价,多依赖“期末一次达标测试”,无法反映学生的进步过程。而现在,我用AI记录学生每次的训练数据:比如某学生的1000米跑成绩,从开学的430秒,到期中的410秒,再到期末的355秒,AI会生成“成绩进步曲线”,并标注“进步较快的阶段是加强核心力量训练的那两周”。这种“看得见的进步”,不仅让学生更有成就感,也让我能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就能通过数据回溯,分析是“训练强度不够”还是“动作存在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坚守体育教师的“不可替代性”:AI有数据,教师有温度

 

虽然书中用大量案例证明了AI的价值,但它也明确指出:AI能处理数据、优化方案,却无法替代体育教师的“情感关怀”和“精神引导”,这一点让我倍感安心。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体育课不仅是“练体能、学技能”,更是“培养坚韧品格、团队精神”的重要场所,而这些,恰恰需要教师用“温度”去传递。

 

有个学生因为体型偏胖,每次跑步都落在最后,渐渐变得自卑,甚至想逃避体育课。AI系统能分析出他的“耐力不足”,并推送“低强度有氧训练计划”,但无法感知他的“自卑情绪”。于是我在课上特意安排他和体能相近的同学组队,一起完成“趣味接力跑”;课后和他聊天,告诉他“我们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只要每次能比上次多跑100米,就是进步”;还会在他完成目标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慢慢的,他不仅跑步成绩提升了,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跳绳比赛。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AI能给出“理性的训练方案”,但只有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内心,用鼓励帮他们克服自卑,用陪伴帮他们坚持下去。

 

书中还提到AI伦理教育”,这也让我意识到体育教师的新责任: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AI提升运动表现”,更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AI”。比如在教学中,我会告诉学生:“AI分析的动作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盲目依赖,因为运动的乐趣在于‘不断尝试、突破自我’;团队比赛中,AI能计算最优战术,但无法替代‘和队友并肩作战的默契’。”我还会组织学生讨论“AI能不能判断一场比赛的‘体育精神’”,让他们明白:“赢球很重要,但尊重对手、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而这些,是AI无法定义的。”

 

结语:与AI同行,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

 

读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我不再对AI感到陌生,反而充满期待。对中学体育教师来说,AI不是“挑战者”,而是能帮我们破解教学难题、提升专业能力的“伙伴”——它让我们从“繁琐的数据整理”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让我们从“经验教学”转向“数据驱动教学”,让体育课堂更精准、更高效。

 

但我也清楚,无论AI如何发展,体育教师的“温度”和“责任”永远不可替代。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AI技术,用它优化训练方案、完善教学评价;同时,我也会坚守初心,用鼓励陪伴学生克服困难,用行动传递体育精神。因为我知道,AI能让体育教学更“精准”,但教师的“用心”,才能让体育课堂更“有魂”——这,就是AI时代中学体育教师的价值所在。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