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让体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读《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探索》有感 林晓花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让体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读《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探索》有感

林晓花

作为一名长期深耕中学体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始终在“如何让体育课堂既有趣味性又有育人价值”的命题中探索。近期细读《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一书,仿佛与资深同行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以数百个真实教学案例为脉络,从课程设计、学生关怀、家校协同等维度,拆解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核心逻辑,不仅解答了我在日常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更让我对“体育育人”的内涵有了全新认知。

一、走出“应试误区”:体育不是“副科”,而是成长基石

书中开篇便直击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痛点——部分学校将体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甚至因文化课复习挤占体育课时间;部分教师陷入“为达标而教”的误区,将课堂简化为体能训练与技能测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与全面发展。这让我联想到初入教坛时的经历:曾为了应对学期体能考核,将八年级体育课压缩为“跑步+跳绳+立定跳远”的“老三样”,课堂上学生抱怨“枯燥乏味”,甚至有学生以“身体不适”为由逃避训练。当时我虽有疑虑,却因“考核压力”选择妥协,如今结合书中观点才恍然:体育的本质是“以体树人”,若只盯着“成绩达标”,反而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抵触,违背了课程初衷。

书中提出的“三维体育育人目标”让我重新锚定教学方向。其一,身体素质层面,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更要教会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锻炼计划,培养终身运动的能力;其二,心理品质层面,通过竞技比赛中的输赢、团队合作中的磨合,锤炼学生的抗压能力与责任意识;其三,社会适应层面,借助体育规则的学习、集体项目的协作,让学生理解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中找到价值

“如何让体能弱、运动基础差的学生爱上体育课?”这是我从教以来最常面对的难题。中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差异显著,有的学生擅长跑跳,有的学生则因肥胖、肢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对体育活动充满畏惧。书中“差异化教学”章节的案例,为我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书中记录了一位初中体育教师的“跳绳教学创新”: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了“基础组(能连续跳10次)、提升组(能连续跳50次)、创意组(能完成交叉跳、双人跳)”三个层级,每个层级设置专属目标与任务。基础组从“原地慢跳+握绳姿势纠正”开始,提升组通过“计时跳+耐力训练”巩固技能,创意组则自主编排“花样跳绳组合”,最终以“班级跳绳嘉年华”的形式展示成果。借鉴这一思路,我在七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首先通过课前测试将学生分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准备“弹力带辅助练习”“跳台阶分解训练”,帮助他们找到发力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跳远距离挑战”“障碍跳远”等进阶任务。更重要的是,我在课堂上增设了“进步之星”评选——不以最终成绩论高低,只要学生比自己的初始成绩有提升,就能获得奖励。有一名体重偏胖的学生,期初立定跳远仅1.4米,通过分层训练,期末达到1.65米,当他拿到“进步之星”奖状时,兴奋地说:“原来我也能做到!”这句话让我深刻明白: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获得成就感。

三、打通“家校壁垒”:让体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书中强调,中学体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需联动家庭形成育人合力。现实中,不少家长存在“重学业轻体育”的观念,认为“运动浪费时间”,甚至阻止孩子课后参与体育活动。如何转变家长的认知?书中“家校协同体育实践”章节的案例给出了答案。

某中学开展的“家庭体育打卡”活动让我深受启发:学校设计了“亲子体育任务清单”,包含“亲子跳绳10分钟”“共同打一场羽毛球”“家庭趣味运动会”等任务,学生每周完成2-3项,家长拍摄视频或照片上传至班级群,教师定期点评并评选“运动家庭”。我在班级中借鉴这一模式,结合中学生特点调整了任务:周末布置“亲子运动日志”,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记录运动项目、时长与感受;每月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体育课堂,甚至参与“亲子接力赛”。有一位家长起初对打卡活动十分抵触,认为“耽误孩子写作业”,但在参与了一次亲子接力赛后,他在日志中写道:“看着孩子在跑道上奋力奔跑的样子,比看到他考高分更让我欣慰,运动不仅没影响学习,反而让他更有精神了。”如今,班级里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陪伴孩子运动,有的家庭甚至形成了“周末爬山”“傍晚骑行”的固定习惯,体育真正从“课堂任务”变成了“家庭生活方式”。

四、教学反思与未来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复盘。此前在开展“体育健康知识”教学时,我多以“教师讲解+PPT展示”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记忆不深。结合书中“情境化教学”的建议,我在后续“运动损伤预防”教学中进行了调整:让学生扮演“校医”“受伤运动员”,模拟“脚踝扭伤应急处理”“肌肉拉伤恢复训练”等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新兴体育项目(如飞盘、棒球)的课程设计上,缺乏系统规划;在利用智能设备(如运动手环、体能监测APP)辅助教学方面,探索不够深入。这些都将成为我后续学习的重点。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与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体育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竞争精神与合作能力。《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探索》让我明白:好的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跑跳投中感受快乐,在输赢协作中学会成长。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引,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