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一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一书心得体会

 探寻数学的本质与思维之美 高影

 数学,作为一门跨越千年的古老学科,始终以其严谨的逻辑、抽象的符号和广泛的应用,既让人敬畏又令人着迷。书籍《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数学的神秘面纱。它没有局限于知识的罗列与习题的堆砌,而是深入数学的内核,探讨数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内在逻辑,重新定义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阅读此书,不仅重塑了我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认知,更引发了我对数学教育与思维培养的深度思考。

一、回归本源:数学的本质与起源

在《什么是数学》中,作者开篇便提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什么是数学?”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数学的本质。作者认为,数学不仅是计算与解题的工具,更是人类理性思维与逻辑推理的结晶。它源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超越具体事物,形成了一套高度抽象的符号体系与理论框架。

从历史维度看,数学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紧密相连。古埃及人丈量土地的需求催生了几何学,古巴比伦人为记录贸易与天文观测发展出代数雏形。但真正推动数学从实用技术走向理论科学的,是古希腊学者的哲学思辨。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性的转变,标志着数学开始以逻辑为基石,探索超越现实的纯粹真理。

作者进一步指出,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问题驱动”的发展模式。费马大定理历经358年才被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悬而未决,这些难题的存在不断推动数学理论的突破。例如,为解决三次方程的求根问题,数学家引入了虚数概念,最终拓展出复数领域;黎曼对素数分布的研究,促使解析数论这一学科诞生。数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革新与超越。

二、思想与方法:数学的核心脉络

《什么是数学》最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它系统梳理了数学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与方法,并揭示了这些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1. 抽象与建模

数学的抽象性是其独特魅力,也是理解数学的关键。作者以“数”的概念为例,从原始的计数(1, 2, 3…)到有理数、无理数、复数,每一次概念的扩展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提炼。例如,负数的引入解决了“欠账”问题,虚数的诞生则突破了方程无解的困境。在几何领域,从具体的三角形、圆到拓扑学中的“流形”,数学不断剥离物体的物理属性,聚焦其空间本质。这种抽象思维不仅让数学具备了普适性,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2. 演绎与归纳

演绎推理是数学严谨性的保障。欧几里得几何通过五条公理推导出庞大定理体系,这种公理化方法成为数学乃至现代科学的典范。然而,数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归纳与猜想。哥德巴赫通过观察大量偶数,提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的猜想;费马通过对幂次方程的尝试,提出费马大定理。归纳虽不具备演绎的绝对确定性,却为数学探索指明方向,二者相辅相成,推动数学理论的构建。

3. 数形结合

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将代数方程与几何图形对应,开创了数形结合的新纪元。例如,二次函数y = ax² + bx + c对应抛物线,方程的根与图像和x轴的交点紧密相连。这种思想不仅简化了问题的解决,更揭示了代数与几何的深层关联。书中通过傅里叶级数的可视化、复平面上的函数映射等案例,展现了数形结合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数学分支的桥梁。

三、数学与现实:从理论到应用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数学》打破了“数学无用论”与“纯数学至上论”的对立,强调数学理论与现实应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数学源于现实需求。微积分的诞生解决了物理中变速运动与曲线面积的计算问题;概率论的发展与赌博游戏、保险精算密切相关;线性代数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领域发挥核心作用。这些案例证明,数学绝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另一方面,数学又超越现实。非欧几何的诞生最初只是数学家对第五公设的质疑,当时看似毫无实用价值,却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群论的抽象结构在发现百年后,意外成为密码学与量子物理的关键工具。这表明,数学的前瞻性探索往往能为未来科学突破埋下伏笔。作者强调,数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问题,更在于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四、对数学教育的启示:回归思维培养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什么是数学》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

 在传统课堂中,数学常被简化为公式记忆与题型训练,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却难以理解数学的本质。本书倡导的“思想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将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养”。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不仅要证明公式,更应追溯其历史背景(如古巴比伦的“普林顿322号泥板”),探讨其在测量、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在非欧几何中的延伸,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演变过程。

 此外,书中对“数学直觉”的重视值得借鉴。作者指出,严谨的证明固然重要,但猜想与直觉是数学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动手实践,培养其探索精神。

五、结语:数学,人类智慧的永恒丰碑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不仅是一部数学科普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哲学宣言。它让我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精确的计算与完美的证明,更在于其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探索精神。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更要帮助他们领悟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思考与创新能力。正如作者所言:“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唯有如此,数学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智慧的永恒之光。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