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玩”遇见地理学:一场教学观念的静默革命 韩建存 翻开徐锋先生的《好玩的地理学》,那个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又一次浮现在脑海——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伶俐的学生,偏偏觉得地理课“无聊”?作为一名站在高中地理讲台已有数年的教师,我曾无数次面对学生听课走神的目光,也曾尝试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课堂活动来唤醒他们的兴趣,效果却总如昙花一现。直到遇见这本《好玩的地理学》,我才恍然发现,问题或许不出在我的教学技巧上,而在于我对地理学本身的认知。 《好玩的地理学》不是一本教学法指南,也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照搬课堂的教案。它的价值远高于此——它从根本上重塑了我对地理学的理解。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看似平常却鲜有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铁路弯多直少?”“为什么新疆的棉花品质特别好?”“为什么城市里的温度总比郊区高?”——将地理学从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还原为一门充满生活气息和探索乐趣的学问。 长久以来,我们的地理教育陷入了一种悖论:我们教授的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环境,却常常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我们把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拆解成考点、题型、答题模板,把活生生的地理现象压缩成干巴巴的结论。学生知道季风气候的特点,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所在的城市夏天常刮东南风;他们能背出农业区位因素,却不理解家门口的农田为何逐渐消失。《好玩的地理学》恰恰击中了这种教学与现实脱节的痛点——它告诉我们,地理学的生命力不在于结论的背诵,而在于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展现的地理思维之美。在“为什么中国的铁路弯多直少”这一问题的探讨中,作者没有停留在“地形复杂”这样简单的解释上,而是引领读者思考地形地貌、工程建设、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乃至国防安全等多重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铁路网络。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综合思维、空间思维、人地协调观,这些新课标中反复强调的素养,在这样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在我的课堂上,我是直接给出结论,还是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我是把知识作为终点,还是作为新思考的起点? 《好玩的地理学》给予我的不只是观念的冲击,更有实践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好玩”的问题。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我不再简单介绍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等理论,而是抛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城市的商业中心大多位于东部而非西部?”“为什么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房价差异如此之大?”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问题立刻点燃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他们开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自己熟悉的环境,提出各种假设,并尝试用刚刚学到的地理原理去验证。地理课不再是背诵和答题的负担,而成了探索身边世界的冒险。 这种转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曾经对地理兴趣缺缺的学生开始主动搜集资料,曾经沉默的课堂变得争论不休,曾经应付了事的作业变成了充满创意的小研究。更让我欣慰的是,学生开始用地理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会讨论新开通的地铁线路对周边社区的影响,会分析假期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会关注新闻中气候变化议题的地理背景。地理学对他们而言,不再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好玩的地理学》的书名或许会让人误以为它只是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对高中地理教师而言,是一次教学观念的启蒙。它提醒我们,地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和好奇。一个真正优秀的地理教师,应当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引导者,而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 合上这本书,我的书桌上依然堆满了各种教材、参考书和考试说明,但我的心境已大不相同。我明白了,在地理教学的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精致的课件、更巧妙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一种将地理学还原为“好玩”学问的勇气和智慧。当我们自己先被地理学的好奇与激情所充盈,我们的课堂自然会散发出吸引学生的光芒。 《好玩的地理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本书的阅读体验,更是一场教学观念的静默革命。它让我坚信:当地理学变得“好玩”之时,就是地理教育成功之日。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让地理课不再是一门需要背诵的功课,而是一次次激动人心的探索旅程,让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看待世界的新的眼光。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