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的成长赋能之道 —— 读《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感 莆田一中 张胜勇 崔允漷教授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书中提到“课堂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其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崔教授以扎实的理论体系、鲜活的课堂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政治教育作为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其课堂评价不应是冰冷的“优劣判定”,而应是温暖的“成长赋能”。 一、反思:政治课堂评价的 “失衡困境” 及其根源 崔允漷教授在书中尖锐指出,当前课堂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重教师判断轻学生参与”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学政治课堂中同样普遍存在,成为阻碍核心素养落地的“隐形壁垒”。政治学科的理论性与价值导向性,本应让评价成为素养培育的“助推器”,但“知识本位”的评价惯性,往往将评价窄化为 “知识点背诵检查”。更值得警惕的是,政治课堂评价常陷入“教师单向评判” 的误区,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经常将自身的价值判断与知识逻辑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沦为“被动的评价接受者”,丧失了自我反思、同伴互评的机会,也削弱了其参与公共讨论的积极性。深入剖析困境根源,除了教学进度压力、评价工具匮乏等表层原因,更在于对政治教育评价本质的认知偏差。我们常将评价视为“教学的收尾环节”,而非“贯穿教学全程的育人手段”;将评价目标定位于“检验教学效果”,而非“促进学生素养成长”。崔教授强调,“课堂评价的本质是对学习的支持”,政治教育的评价若脱离 “育人” 初心,再精准的分数也将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二、践行:“以评育人” 导向下政治课堂评价的重构路径 崔允漷教授在书中系统提出“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框架,强调评价应“基于标准、聚焦素养、全程参与、多元互动”。结合政治学科特点,我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个维度,探索 “以评育人” 的实践策略,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 “赋能者”。 (一)聚焦素养:重构评价内容,打通“知识”与“实践”的壁垒。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评价内容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表现”。崔教授指出,“评价内容应与课程标准中的素养要求相对应”,这启示我们需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让评价成为素养培育的 “导航仪”。如在 “文化生活・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中,可设计 “文化自信素养表现评价量表”:从 “文化认知”(能否准确区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判断”(能否理性评析网络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实践”(能否提出传承本地优秀文化的具体建议)三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从中观察学生的素养表现并给与适当评价。让 “素养看得见、可评价”,也让学生明确了素养提升的方向。 (二)多元互动:重塑评价主体,激活 “自我” 与 “同伴” 的参与。“学生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政治课堂的评价需打破教师 “一言堂”,构建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 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评价互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尊重。在“生活与哲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教学中,可采用 “小组合作探究 + 多元评价” 模式:首先,小组围绕 “如何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学习中的偏科问题” 展开探究,形成解决方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对照“是否准确运用矛盾理论”“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等标准反思不足;接着,组织 “同伴互评”,要求各小组从“理论运用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建议的创新性” 三个方面评价其他小组的成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重点肯定“能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分析问题”“善于借鉴他人观点完善方案” 的表现。这种多元评价,让学生从 “被评判者” 转变为 “主动的反思者与合作者”,既深化了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合作精神。 (三)全程融入:创新评价方式,贯穿 “课前”“课中”“课后” 的全程。“课堂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政治课堂的评价需打破 “课后检测” 的局限,将评价融入课前诊断、课中反馈、课后提升的各个环节,实现 “教学评一体化”。课前,通过“诊断性评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通过 “即时性评价” 推动学习深度发生。课后,通过 “发展性评价” 促进素养持续提升。 三、升华:“以评育人” 赋予政治教育的深层价值 “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与自我成长的设计者”。践行“以评育人”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课堂评价不仅优化了政治教学实践,更赋予政治教育三重深层育人价值。 评价让政治教育回归 “素养培育” 本质。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呈现的。通过聚焦素养的评价,我们能清晰看到学生从 “知道政治理论” 到 “会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再到 “形成正确政治观念、参与政治生活” 的成长轨迹。“评价是素养落地的关键抓手”,当评价不再关注“背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聚焦“形成了多少素养”,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评价培育学生的 “自主成长” 能力。在多元互动的评价中,学生逐渐学会自我反思 “我的优势是什么”“我需要改进哪里”,学会尊重他人“他人的观点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会规划成长“我接下来要如何提升”。评价构建“教学相长”的政治教育生态。政治学科的时代性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理念,而学生在评价中的鲜活表现与创新思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好的课堂评价,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也让教师看见教学的方向”。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而这份使命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温暖、赋能的课堂评价。当评价不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成长的掌声;当评价不再是单向的评判,而是互动的对话;当评价不再是教学的收尾,而是育人的全程,政治教育便会真正成为 “点燃生命、赋能成长” 的事业,在 “以评育人” 的实践中,培育出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鲜明价值追求、较强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