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变与教师之辩:当“生存”成为课堂的缺席者 语文组 张桂华 翻阅《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那些犀利而深刻的论断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句预言般的宣言,勾勒出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正在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世界。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高中教师,这种时空错位感每天都在我的课堂上演。当学生们埋头刷题、追逐分数时,那个真正决定他们未来的能力——“学会生存”,却成了我们课堂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学会生存》尖锐地指出,传统的教育体系日益显示出其内在的缺陷,“它把自己的作用降低为只是传授知识,训练人从事刻板工作”,而忽视了培养人“在变化社会中生存的能力”。这一批评直指当下教育的痛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面对这样的困境:学生们熟练掌握了二次函数的解法,却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非线性问题时手足无措;他们能够背诵长篇的文言文,却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我们的教育系统精于制造“考试能手”,却在培养“生活强者”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种能力的错位,不正是教育目标异化的明证吗? 书中对“终身教育”的阐述尤为振聋发聩。“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该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在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的今天,高中阶段传授的具体知识很可能在学生步入社会时已经过时。那么,什么是教育能够留给学生的永恒财富?我认为,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素养,是面对未知的勇气和智慧。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应是填满一个水桶,而是点燃一团火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探索的热忱,对成长的执着。 《学会生存》中强调的“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理念,为我们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传统技能正在被机器所取代,但人类的创造力、同理心、价值判断等素养却愈加珍贵。然而,审视当下的高中教育,我们是否给予了这些素养足够的重视?当课程表被考试科目挤占,当艺术、体育课程沦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当社团活动被视为影响学习的干扰项,我们实际上正在剥夺学生发展完整人格的机会。这种教育的不完整,终将转化为他们未来生存能力的缺陷。 令我深思的是,书中提出的“教育即解放”的理念。真正的教育应当“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一理想与当下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在我的观察中,那些能够在变化环境中游刃有余的学生,往往不是分数最高的,而是拥有自主性、适应力和坚韧品格的学生。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在挫折中调整自己。这些能力,才是“学会生存”的核心内涵。 面对《学会生存》所描绘的教育图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我认为,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成长环境的营造者。这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加开放、多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发展能力;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评价体系,不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以身教示范什么是终身学习者。 阅读《学会生存》,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改革的最终发生地不在教育部的文件里,不在专家的报告中,而在每一间平凡的教室中,在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互动里。当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考试”时,变革就已经悄然开始。也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整个教育体系,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为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多留出一份空间,多给予一点关注。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教育的使命从未如此清晰,也从未如此艰巨。我们正在为那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具备前瞻的视野和改革的勇气。让学生“学会生存”——这不只是教育的理想,更是我们对下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条道路上,每一位教师都是探索者,也都是引路人。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