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所爱,爱我所教
——读杨良雄《教我所爱,爱我所教: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有感
英语组:张展
一、从“后记”走进一个人的“教育编年史”
翻开书页,最先撞进眼帘的不是宏阔的理论,而是作者写于柘荣长寿之乡的“后记”。短短几页,时间跨度却近四十年:1987 年宁德师专毕业,2002 年全省最年轻特级教师,2020 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一条清晰的成长坐标,把闽东山区与首都北京、把柘荣一中与教育部名师工程悄悄勾连。我猛然意识到:这并非一本“秀肌肉”的荣誉簿,而是一部“教育编年史”,记录的是一名普通教师如何在时代洪流里自我雕刻,又把个人命运焊接进共和国基础教育的钢铁脊梁。
二、“教我所爱”——把职业做成信仰
杨老师反复申明:“教我所爱,爱我所教。”看似朴素,却是整本书的“文眼”。
但爱不是口号,是专业尊严。2003 年起,他连续 17 年执笔福建省高考英语第二卷质量分析报告,六度参与国家命题。外人看是“权力”,内行知是“刀尖上的芭蕾”:一份报告,既关系十万考生命运,也检验自己的学术良心。杨老师把“命题—评卷—反馈”做成完整闭环,让“爱学生”落地为“爱严谨”。
读完全书,我发现杨老师的爱不是浪漫,是制度化的坚持。书中列出他“三耕”日程:凌晨 4:30—6:30“耕笔”,7:00—11:30“耕课”,晚上 19:00—21:30“耕读”。三十年如一日,把“爱”写进 48 本备课手册、120 万字的教学札记。于是,“爱”被时间蒸馏成可迁移、可检验、可传承的专业范式。
三、“爱我所教”——把课堂凿成“弘道”之渠
杨老师提出“英语学科弘道”观:语言是载体,文明是目的。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杨老师让文本“说话”。他带学生读《中国日报》社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搬进阅读课;用英文讲述“柘荣剪纸”,让非遗在第二语言里复活。语言与价值观不再“两张皮”,高考阅读与家国情怀不再“两条轨”。
教学让数据“作证”。书中披露:他任班主任的 2014 届(柘荣一中)10 人被清北录取,创闽东县级中学纪录。数字背后,是他“晨读—午测—晚省”的闭环管理,更是“以文化人”的情感共振。分数与育人,在柘荣被重新焊接。
一所偏远山区的县中,在杨良雄老师的带领下,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这跟他对课堂的经营和打造是分不开的,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四、“三耕”背后的“反倦怠”机制
职业倦怠是教师的“职业病”。作为一名工作十几年的教师,尽管经验尚浅,但还是会感觉到倦怠,杨老师用“三耕”给出破解方案:
用“耕笔”实现自我叙事。写作是把个体经验升华为公共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再启蒙”;用“耕课”保持学生互动。课堂是教师的“心灵健身房”,学生的眼神与提问,是最即时的“情绪价值”;用“耕读”连接外部世界。从苏霍姆林斯基到黄远振,从《论语》到《给教师的建议》,阅读让“小我”与“大我”持续交换能量。
在杨老师的书中,我悟出一句话:教师一旦停止“输入”,就会开始“折旧”;而“三耕”让职业生命进入“自循环系统”。
五、“小校何畏名师”——对县域教育的启示
柘荣是福建人口最少县,一度只有一条主街。杨老师却用 37 年证明:地理边缘不等于教育边缘。
以“关键事件”破茧。1998 年省赛课失利,他借 1200 元自费赴福州听专家点评;2001 年再战,夺得省一等奖。此后,他把“关键事件”开发成教师成长模型:赛课—课题—命题—著书,四步跃迁,可复制、可推广。
以“关键人物”搭桥。从北外韩宝成、张文忠,到杭外夏谷鸣,他让“名师跟岗”成为县域教师“看见世界”的窗口。柘荣一中先后与北外、福师大签订合作协议,山区孩子也能听到 A 级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旨发言。
以“关键书籍”筑基。学校建“三耕书院”,每年投入 20 万元购书,教师人均 8 本/年专业阅读。阅读让“小校”拥有“大思想”,也让“名师”愿意逆行下乡。
六、教育家精神:从“小我”到“大我”
王定华指出:教师是“弘道”之人。杨老师用一生为“弘道”写下注脚:
他以“课堂革命”回应时代。面对“双减”,他提出“三减三增”:减机械刷题、增阅读厚度;减无效考试、增文化含量;减“哑巴英语”、增思辨表达。
他以“学术扶贫”回馈社会。2021 年起,他带队赴宁夏西海固送教,把“柘荣经验”刻进六盘山。当地教师感慨:“原来山区也可以把英语教成诗。”
他以“生命姿态”点燃青年。书中附 2024 届学生来信:“老杨,您让我相信,小县城也能飞出全球公民。”教育家的根本任务,正是让学生“看见未来”,然后“奔赴未来”。
七、个人镜像:读后“三问”
掩卷沉思,我对自己发出“三问”: 我有把职业升华为信仰的勇气吗?我的课堂是否只教“知识点”,而忘了“生长点”?我肯为一次“关键事件”孤注一掷,像杨老师当年借 1200 元去福州吗?
问完,后背微热——那分明是“教育家精神”在叩门。今天,我们的工作环境跟杨老师当时有很大的不一样,在人工智能的拥抱下,教师更多依赖技术,慢慢在消失精神,在大变革的今天,我们是否能够坚持教育初心显得尤为重要。
柘荣很小,却盛得下一位教师 37 年的星辰大海;杨良雄很普通,却把“教我所爱”写成共和国教育的宏大叙事。如果每一所县域中学都能涌现“杨良雄”,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小我”焊接成“大我”,中国教育必将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我愿把这本《教我所爱,爱我所教》放在办公桌最显眼处,让它提醒我:课堂不是谋生之地,而是弘道之所;教师不是“知识搬运工”,而是“生命雕刻师”;只要心中有爱,脚下有路,再小的县城也能成为“教育高地”。向杨良雄老师致敬,也向所有把“小我”活成“大我”的基层教师致敬。因为你们,中国教育的天际线,才如此辽阔。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