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历史组 余瑛
一、阅读动因
身边不少老师把“历史教学法”与“史学理论”当成两条平行线:前者管用,后者玄乎。我原本也如此,直到在高三复习课里被学生连珠炮问倒。“为什么教材说张骞第一次出使是‘凿空’,葛剑雄却讲西域早已有‘史前丝绸之路’?” “如果历史记录都带立场,我们凭什么相信‘真实’?” 那一刻,我意识到:没有史学视角的课堂,再热闹也只是“知识脱口秀”。于是我把葛剑雄、周筱赟合著的《历史学是什么》当成“补课教材”,用两周时间啃完,边读边把“可移植到高中”的段落折角、贴签,最终形成这份1800字左右的“教师版”读书笔记。它首先是写给“过去的我”,也期待给“明天的同行”省点备课时间。
二、核心框架与金句速览
全书18万字,分七章:史学的起源、史料、史料批判、历史解释、历史规律、历史与现实、历史学的前沿。作者用“问答体”把学术史、方法论、案例故事串成“对话”,读来像一场“研究生沙龙”。以下摘录最击中我的三句话,并给出“课堂转译”——
1. “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而是关于过去的记录。”
→ 告诉学生:我们接触的“历史”=被保存、被叙述、被挑选的记忆;由此导入“史料实证”素养。
2. “史料批判的第一步,是追问‘它为什么被留下来’,而非‘它说了什么’。”
→ 做《史记》练习时,先让学生翻《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写作KPI”,再读正文,他会主动找“偏见”。
3. “历史解释没有终点,只有当下最合理的那个。”
→ 讲“鸦片战争原因”时,把蒋廷黻、茅海建、教材三种说法并列,让学生投票“哪个在当下最合理”,顺势完成“历史解释”目标。
三、章节精读与课堂移植
(一)“史料与史料批判”——把“二重证据”降到高一
书中用“曾侯乙编钟”案例示范“二重证据法”:金文(自证)+科技检测(他证)。我把同一套方法迁移到“商代青铜文明”——
1. 给出《尚书·酒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一句;
2. 投影殷墟甲骨“册”“典”字形;
3. 展示考古所“甲骨文与青铜器合金成分表”;
4. 提问:文献说“有册有典”,甲骨却只见“册”字少见“典”,合金检测又说明什么?
5. 学生结论:商代可能“典”是竹木易腐,留存少;青铜器合金比例稳定,说明冶铸技术成熟,但未必等于“文字记录”发达。
作业收上来,我第一次看到高一孩子用“证据—缺口—推测”三段式写小论文,而不是背结论。
(二)“历史解释”——用“多因链”取代“标准答案”
作者提出“多因链”模型:远因—近因—导火线—背景—条件。我把它做成PPT模板,在“辛亥革命”一课现场示范:
远因:清末新政失败(1901-1905)
近因:铁路干线国有化(1911)
导火线:武昌新军枪响(1911.10.10)
背景:列强侵略、民族资本兴起
条件:新式教育、革命组织
随后让学生分组,每组给一张“空白多因链”,填“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五分钟后投影对比,全班自然发现:同一事件,不同小组的“链”长短、顺序不一。我顺势总结:历史解释=合理排序+证据支撑,没有“唯一正确”。月考出卷时,我把原来10分“简答”改成12分“多因链绘图”,得分率不降反升,说明学生喜欢“有套路的自由”。
(三)“历史规律”——把“必然/偶然”变成辩论赛
书中引用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指出“规律”只是“长时段结构”的重复显现。我据此设计课堂辩论——
辩题:如果没有拿破仑,法国大革命成果必然被欧洲君主扼杀?
把“必然”方与“偶然”方各分四组,提前一周发材料包(含革命战争经济数据、雅各宾派档案、拿破仑书信)。正式辩论40分钟,学生自动引用“长时段经济结构”与“短时段政治事件”互怼。最后我亮出作者观点:历史提供“概率”,不提供“必然”。孩子们直呼“原来历史不是决定论!”——这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击“背套路”惰性。
(四)“历史与现实”——用“历史记忆”撬动“家国情怀”
作者提醒:历史一旦被现实需要,就会被选择性记忆。我把它嫁接到“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
1. 发1937年12月《纽约时报》剪报;
2. 发1946年东京审判庭证词;
3. 发2014年国家公祭日讲话;
4. 让学生画“记忆热度曲线”(横轴年份,纵轴媒体出现频次)。
结果一目了然:记忆强度与现实政治需求呈正相关。学生沉默许久,然后自发讨论“我们到底在纪念什么”。那一刻,我深感“家国情怀”不是靠教师朗诵,而是靠学生自己“看见历史与当下的握手”。
四、剩余困惑:读完仍无法回答的两个问题
1. “史料批判”与“考试踩分”如何兼顾?
学生会在月考中写“史料带有主观性,因此需要多重证据”,但阅卷老师若按“关键词给分”,孩子的批判性答案反而可能失分。我目前的折中是:平时课堂鼓励“批判”,大考前发“标准答题模板”,并明确告知“这是游戏规则”,先保分再保真。
2. “多元解释”会不会滑向“历史虚无”?
当学生习惯“哪个解释合理取决于时代需求”,极可能脱口而出“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所以都不可信”。我尝试用“证据阈值”概念打补丁:解释可以多元,但必须有证据支撑;证据越丰富,解释越接近“暂时合理”。然而,如何让他们在“多元”与“虚无”之间自控,我仍在找更直观的比喻。
若有一天,学生走出考场,依然下意识使用这些“史学本能”,那么我这节“补课”就值了。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