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边的小豆豆》心得体会
——在巴学园的阳光里,重拾教育的温柔底色
林建兴
当翻开《窗边的小豆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童年的大门。书中那个因淘气被退学的小女孩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经历的种种趣事,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成人世界对教育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严厉的说教,只是用一个个充满童真与善意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本该是什么模样?孩子的成长,又需要怎样的土壤?
一、童真:不该被规训的“奇思妙想”
小豆豆的世界,是成人难以理解的“天马行空”。她会因为好奇,把课桌的盖子开开关关玩上整整一节课;会在上学路上,对着路边的蚂蚁絮絮叨叨分享心事;会因为想和电车做邻居,兴奋地向妈妈描述自己的“伟大计划”;甚至会把崭新的笔记本撕成碎片,只为了“撒纸片玩”。这些在传统学校老师眼中“破坏纪律”“不可理喻”的行为,却在巴学园里被温柔地接纳。
第一次见到小豆豆时,小林宗作校长做了一个足以影响她一生的举动——他坐在小豆豆对面,耐心地听她讲了四个小时的话。无论是小豆豆天马行空的幻想,还是毫无逻辑的碎碎念,校长始终没有打断,没有评判,只是专注地看着她,偶尔点头回应。当小豆豆终于讲完,校长笑着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简单的肯定,像一颗种子,在小豆豆心里种下了自信与安全感。
反观现实中的教育场景,我们常常急于用成人的规则去“修正”孩子的行为。孩子蹲在路边看蚂蚁,我们会催促“别浪费时间,快走吧”;孩子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我们会斥责“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追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们或许会敷衍“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我们总以为“听话”“懂事”才是好孩子的标准,却忘了那些看似“不合规矩”的举动,正是孩子对世界最纯粹的好奇与探索。
童真从不是“幼稚”的代名词,它是孩子独有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创造力的源头。就像小豆豆会把电车教室想象成“会跑的家”,会把午餐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当作一场有趣的游戏,这些奇思妙想里,藏着他们对生活最热烈的热爱。好的教育,不该是用规则的剪刀修剪孩子的个性,而是像小林校长那样,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守护这份未经雕琢的童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探索中慢慢长成自己的模样。
二、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因材施教”
巴学园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温柔反叛。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楼,只有废弃的电车车厢改造成的教室;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孩子们每天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当天要学习的内容——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先去练琴,对植物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去校园里观察花草,想读故事的孩子可以围坐在一起听老师朗读;没有“优等生”与“差等生”的标签,每个孩子的独特性都被充分尊重。
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因为腿部残疾,一直自卑地认为自己“永远爬不上树”。小林校长没有刻意安慰,只是轻轻鼓励他:“试试吧,泰明,慢慢来。”在小豆豆的帮助下,泰明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终于爬上了一棵低矮的树。当他坐在树枝上,看着远处的风景,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那是战胜自我的喜悦,是被认可的自信。小林校长用行动告诉泰明:你的身体或许和别人不同,但你同样可以做到想做的事。
还有身材矮小的高桥君,因为自卑总是低着头走路。小林校长特意为他设计了“矮矮的门”和“特制的桌椅”,让他不必再因为身高而感到窘迫;在运动会上,校长设置的项目全都是高桥君擅长的——“钻鲤鱼肚子”“找妈妈”,让他一次次赢得比赛,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高桥君渐渐抬起了头,变得开朗又自信。多年后,高桥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他在给小林校长的信中写道:“是巴学园让我知道,我和别人一样棒。”
巴学园的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进度”,它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让每一颗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芽、生长。小林校长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夏天开,有的花秋天开,有的花冬天开,只要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绽放。”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恰恰击中了传统教育的痛点——我们总是试图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天赋。
好的教育,不该是“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而是“一对一”的温柔守护。它不需要用分数给孩子贴上标签,不需要用规则束缚孩子的天性,而是像小林校长那样,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的成长路径,让他们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发光。
三、陪伴:孩子成长最坚实的“底气”
《窗边的小豆豆》中,最动人的不仅是巴学园的教育理念,还有无处不在的温暖与陪伴。这种陪伴,来自家庭,来自学校,来自每一个善待孩子的人。
小豆豆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后,妈妈没有责备她,也没有在她面前抱怨老师的“不近人情”,只是默默擦干眼泪,努力为她寻找新的学校。当小豆豆兴奋地向妈妈描述巴学园的电车教室时,妈妈没有觉得“奇怪”,而是笑着说:“听起来真是个有趣的地方。”妈妈的理解与包容,让小豆豆从未因为“被退学”而感到自卑,反而对新的学校充满期待。在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指责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还是包容让孩子重拾信心?小豆豆的妈妈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巴学园里,小林校长的陪伴更是如阳光般温暖。他会记得每个孩子的喜好:知道小豆豆喜欢兔子,就特意在校园里养了几只;知道孩子们喜欢电车,就用废弃的电车做教室;他会在孩子们吃饭时,笑着听他们分享“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会在孩子们游戏时,像个孩子一样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奔跑、欢笑。最让人动容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小林校长总会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简单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孩子们知道:无论我做得好不好,我都是被爱着的。
除了校长和父母,同学们之间的陪伴也充满了善意。小豆豆第一次带泰明去爬树时,没有因为泰明行动缓慢而不耐烦,而是耐心地扶着他,一步一步往上爬;当有新同学来的时候,大家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没有人会因为泰明的残疾、高桥君的矮小而嘲笑他们,大家都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尊重与理解。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他们需要的不是过多的物质满足,而是来自身边人的陪伴与肯定。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的倾听,都能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就像小豆豆,正是因为有了妈妈的理解、校长的信任、同学们的善意,她才能从一个被视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充满爱心的人。
结语:愿每个孩子都能遇见“巴学园”
合上书页,巴学园的电车教室、小林校长温和的笑容、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窗边的小豆豆》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更是一本写给成人的教育启示录。它告诉我们,教育可以不必那么严肃,成长可以不必那么焦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急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忘了他们需要时间去探索世界;我们常常执着于分数和排名,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快乐与自信;我们常常想用规则去“塑造”孩子,却忘了他们本就该有自己的模样。
小林校长曾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不会发现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愿我们都能像小林校长那样,用温柔的目光看待孩子,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用真诚的陪伴守护孩子。愿每个孩子都能遇见属于自己的“巴学园”,在爱与自由中,绽放出最独特的光芒;愿我们都能记住: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孩子都能笑着长大。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