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润物无声,细节铸魂——《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读后感

数学组  蔡晶晶

初遇《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书名似乎预示着某种“秘诀”的揭示。然而,随着书页的翻动,一种沉静却强大的力量逐渐包裹了我——它并非提供急功近利的速成法,而是引领我回归教育的原点,在那些看似琐碎却被忽略的日常中,重新审视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与可能。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如同灯塔,照亮了我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反思之路。

一、重塑认知:优秀非天生,细节即沃土

长久以来,面对学业表现差异明显的高中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让我们陷入“标签化”的陷阱:某些学生成绩优异是“天赋使然”,而另一些学生屡屡受挫则被归咎于“基础薄弱”或“学习内驱力不足”。这本书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一观念。作者以大量实例和深刻的洞察力证明,学生的优秀,无论是学业上的精进还是品行上的修养,绝非偶然或与生俱来,而是精心“教育”的成果。这种“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宏大的课堂讲授里,更浸润在师生互动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之中。

书中列举的55个细节,从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作业批改的鼓励性语言,到走廊相遇时眼神的温度、处理冲突时的公正与耐心,无一不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与优秀习惯的“沃土”。它让我意识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身心已接近成熟,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乃至学习能力,依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俯下身,关注那些被匆忙的课业进度所掩盖的“细微之处”,并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在我执教的班级里,一个原本沉默寡言、成绩中游的学生,仅仅因为我坚持每次提问后给予他半分钟额外的思考时间,并在回答后真诚指出其思考的闪光点,而逐渐变得乐于表达,数学成绩也稳步提升——这正是“被需要、被看见”的力量,一个微小细节带来的改变。

二、实践镜鉴:细节清单照见教育日常

《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一份极具操作性的“细节清单”。它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照亮了我日常教学管理中被忽视的角落。

1.课堂互动之“细”: 书中强调提问的“等待时间”至关重要。过去,为了赶进度,我常常在抛出问题后急于寻找“正确”答案,无形中剥夺了多数学生思考的机会。现在,我刻意练习着“沉默的5秒钟”,让思考的空气在教室中流动。当看到更多学生眼中闪烁着尝试回应的光芒,而非习惯性的低头回避时,我明白了这片刻等待的价值。此外,如何给予反馈也同样关键。一句简单的“这道题的思路很独特,能再具体说说吗?”更能保护探索的勇气,激发深层的思考。

2.习惯培养之“恒”: 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往往两极分化严重。书中关于“学习习惯”的细节,如物品的有序摆放、笔记的有效记录、时间管理的条理性等,为我提供了抓手。我不再仅仅强调“好好做笔记”,而是在学期初展示优秀笔记范例,讲解康奈尔笔记法的要点;利用课前两分钟检查必备物品(课本、练习册、草稿纸)的摆放。这些持之以恒的细节提醒,远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和改进。

3.情感联结之“暖”: “被需要、被爱”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个瞬间的累积。书中关于社交礼仪、公德心、尊重与同理心的细节,如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对服务人员道谢、不随意打断对话、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都是情感联结的基石。我开始更用心地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不只是学号或面孔),在上课前与提前到教室的学生随意聊几句近况(而不是只埋头准备课件),在学生身体不适时一个关切的眼神或一声询问。这些看似无关教学的“小事”,却在悄悄构建着信任与安全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因信任而主动向我倾诉学业压力或人际困扰时,我深知,是这些微小的、温暖的细节,为他们打开了心门。

4.问题处理之“智”: 面对高中生中常见的迟到、作业拖延、课堂讲话甚至偶发的冲突,书中提供的方法让我摒弃了简单的“堵”与“罚”。例如,对习惯性迟到的学生,不是立刻批评,而是私下了解原因(是住得远交通不便?晚上学习太晚?单纯缺乏时间观念?),然后共同制定可行的改进计划(如提前5分钟设置闹钟),并给予及时肯定。这种基于理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细节处理”,效果远胜于当众指责。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帮助,而非排斥和惩罚,更能培养其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深刻反思:在细节中寻求自我突破

阅读此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之旅。它促使我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按下暂停键,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行为:“我的教育付出是有效的吗?”“那些匆忙中被忽略的瞬间,是否正是问题的根源?”“我是否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枚探针,激发出我作为教师的专业自觉。

我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足够积极正向?是否有时在无意中流露出不耐烦或否定?我要求学生尊重他人,自己是否每次都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我要求学生保持教室整洁,自己是否做到了物归原位、板书清晰?我要求学生严谨治学,自己备课、批改作业是否足够细致用心?这本书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自身的言行,本身就是最强大、最无声的教育细节。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都在塑造着课堂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份反思,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书中所倡导的榜样式细节的践行者。

四、未来践行:让教育奇迹在细节中生长

《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对我而言,并非一本读毕即束之高阁的理论著作,而是一部将持续指导我未来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它让我确信,教育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那些日复一日、润物无声的细微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践行:

1.建立个人化的“细节关注清单”: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所教授数学学科的要求,从书中55个细节里挑选出本学期需要重点关注的10-15项(如深度倾听、建设性反馈、作业面批面改、鼓励质疑精神、营造思辨氛围等),将其具体化、情境化,融入每日教学计划,并定期进行自我评估。

2.强化以身作则的示范力: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备课时语言的精准推敲,批改作业时评语的激励性书写,还是面对学生疑问时的耐心解答,甚至与组内其他同事的协作态度,都力求做到表里如一、精益求精,让教育的力量首先从教师自身散发出来。

3.化对个体差异的细节关注:透过学业表现,更用心地观察学生行为、情绪背后的需求。尝试用更细腻的方式表达关怀与支持,如一张写有针对性鼓励话语的小卡片,一次针对其学习瓶颈的单独辅导建议,或是在其进步时一个真诚的握手。让每个学生都在细节中感受到“被看见、被需要、被爱”。

4.寻求持续反思与协同成长:定期记录教学日志,聚焦于“细节实践”的成功案例与困惑反思。主动与同事分享书中理念和应用心得,探讨如何将细节教育更好地融入年级、教研组的日常工作中,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书中55个细节所勾勒出的,并非遥不可及的教育“奇迹”,而是一条指向教育本真的、朴素的路径——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耐心、对细节的执着。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学生心灵的江河。这份读后感,是我审视过去工作的透镜,更是照亮未来教学实践的明灯。我深知,教育之路没有终点,唯有关注细节、用心雕琢,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见证那些微小却真实的教育奇迹悄然萌发、生长,最终在学生们的人生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华。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将带着这份启示,继续在细节中耕耘,以无言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爱心,陪伴每一个年轻的生命,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