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重构体育课堂 ——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有感 林晓花 近期研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以下简称《教学论》),仿佛为我从教五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窗。作为一名一线高中体育教师,我曾长期困于“教师教技能、学生练动作”的传统模式,面对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均、体能差异难兼顾、运动兴趣难持久等问题时常束手无策。而这本书以课程标准为纲,结合大量教学案例,从“教学理念—目标设计—方法创新—评价改革”全链条展开论述,不仅解答了我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更让我对“体育育人”的本质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一、打破认知误区:从“技能传授”到“健康素养培育” 《教学论》开篇便直指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误区——将“教会动作”等同于“完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会用技能、乐于运动、懂得健康”的长远需求。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联想到自己此前的篮球教学: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双手胸前传球”动作,我曾反复示范分解动作,要求学生分组重复练习,课堂上学生虽能按标准完成传球,却在后续的小型比赛中频繁出现“传球时机失误”“与队友配合脱节”的问题。当时我将原因归咎于学生练习不够熟练,如今结合书中“技能教学需与情境应用结合”的观点才明白:脱离真实运动场景的技能训练,只是“机械模仿”,而非“能力形成”。
书中提出的“健康素养三维目标”让我重新定位教学方向:其一,运动能力不仅是动作熟练度,更包括在比赛中判断、决策、协作的综合能力;其二,健康行为需通过课堂渗透,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其三,体育品德则要在团队项目中培养规则意识、抗压能力与集体荣誉感。基于此,我在后续的足球教学中进行了调整:不再单独训练“脚内侧传球”,而是设置“抢圈传球”“小场地攻防”等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球力度、角度与队友跑位的关联;同时加入“队长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协调团队、解决冲突,课堂上不仅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更有内向的学生在担任队长后主动与同学沟通,展现出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创新教学方法:用“差异化设计”兼顾全体学生 “如何兼顾不同体能、技能水平的学生?”这是我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难题。高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初中,部分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训练,而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规范的体育项目,传统“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往往导致“优等生觉得枯燥,后进生感到吃力”。《教学论》中“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章节,通过“目标分层、任务分层、评价分层”的案例,为我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书中某中学的“田径模块分层教学”案例让我深受启发:教师将800米跑教学目标分为基础层(完成规定距离,掌握正确呼吸节奏)、提高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升步频步幅)、拓展层(结合战术,在小组竞赛中优化跑姿),并为不同层级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基础层学生先进行慢跑+呼吸练习,提高层学生进行间歇跑训练,拓展层学生则开展小组接力赛。借鉴这一思路,我在本学期的跳绳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首先通过课前问卷与体能测试,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每分钟跳绳不足120次)、“进阶组”(每分钟120-180次)、“创新组”(每分钟180次以上)。针对基础组,我重点纠正其摇绳姿势,设计“原地慢跳+跳绳节奏操”任务;进阶组则进行“计时跳+交叉跳”训练,目标是提升稳定性;创新组则自主创编“双人跳”“花样跳”动作,最终在课堂展示中形成特色成果。分层教学实施后,课堂上“后进生不逃避,优等生有挑战”的氛围逐渐形成,甚至有基础组的学生主动向创新组请教,自发组成“互助小组”,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三、重构评价体系:从“单一成绩”到“多元成长记录” 传统体育评价多以“期末体能测试+技能达标”为核心,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还容易让部分体能较弱的学生产生“我不适合体育”的负面认知。《教学论》中“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结合”的理念,让我意识到评价不仅是“判断优劣”,更应是“激励成长”的工具。 书中提出的“体育成长档案袋”评价法给了我新的启发:档案袋中不仅包含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技能达标情况,还收录了学生的“运动日志”(记录每次课堂的参与感受、进步细节)、“自我反思报告”(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同伴互评表”(从协作、态度等维度评价),甚至包括学生拍摄的“运动瞬间照片”“花样技能视频”。基于此,我在班级中建立了“体育成长手册”:每学期初,让学生制定个人体育目标(如“学会三步上篮”“每分钟跳绳提高30次”);课堂上,通过手机拍摄学生的动作练习视频,课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动作问题;期末评价时,不仅参考体能测试成绩,更结合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课堂参与度、同伴评价等综合评分。 印象最深的是班里一名体重偏胖的学生,期初体能测试中1000米跑未达标,甚至对跑步产生抵触情绪。在成长手册中,他写下目标:“期末能坚持跑完1000米,不中途放弃”。此后每次跑步训练,我都会记录他的完成时间与状态,课后和他一起分析:“这次比上次快了10秒,说明你调整呼吸的方法很有效”“最后200米虽然慢了,但你没有停下,这就是进步”。期末时,他不仅顺利完成1000米跑,还在成长手册的反思中写道:“原来体育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坚持进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元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更能唤醒他们对体育的内在热爱。 四、教学实践反思:在理论与课堂的融合中持续成长 读完《教学论》,我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复盘。此前在开展“体育健康知识”教学时,我曾因担心占用运动时间,仅通过PPT快速讲解“运动损伤预防”“营养搭配”等内容,学生记忆不深、应用不足。结合书中“健康知识与运动实践融合”的建议,我在后续教学中调整了策略:在篮球课热身环节,加入“关节活动与损伤预防”的互动问答;在耐力跑训练后,组织学生讨论“运动后如何科学补水”;甚至邀请校医走进课堂,结合学生的运动案例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这种“在实践中渗透知识”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让健康知识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运动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新兴体育项目(如飞盘、滑板)的教学设计上,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在利用信息技术(如运动APP、智能手环)辅助教学方面,探索不够深入。这些都将成为我后续学习与实践的方向——正如《教学论》中所说,“体育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需持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才能跟上学生成长的需求”。 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的课堂不仅是传授运动技能的场所,更是培育学生健康意识、塑造健全人格的阵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让我跳出了“教体育”的局限,学会以“育人”的视角重构课堂。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引,在关注学生运动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重视他们健康行为的养成与体育品德的塑造,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活力加油站”。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