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在物理教学的星河中寻找灯塔 ——读《给物理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翁中兴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7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在物理教学的星河中寻找灯塔

——读《给物理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翁中兴

手捧《给物理教师的101条建议》这部教育专著时,窗外的法桐正落下第一片金黄的叶子,恰如我执教物理十二年来,那些在课堂上飘落又重生的教学灵感。初读此书时,我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部堆砌理论的教学指导用书,可当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的教育智慧却如电流般击中我的教学神经——原来那些困扰我许久的课堂难题,早已在作者的教育实践中找到了温柔而坚定的答案。

一、解构“知识灌输”:让物理课堂生长思维的根系

在教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时,我曾无数次陷入这样的困境:明明在黑板上推导了三遍公式,用动画演示了五次实验,可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依然手足无措。直到读到书中“让概念在探究中自然生长”这一章节,我才猛然惊醒:我一直把物理规律当作现成的果实塞给学生,却忘了教会他们如何培育知识的根系。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某位教师在讲解“摩擦力”时,并未直接给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结论,而是让学生用不同材质的鞋底在斜面、桌面、沙地等不同表面行走,记录身体倾斜的角度与用力的感受。这种“在体验中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恰好戳中了我教学中的痛点。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浮力”教学中尝试了类似方法:让学生用矿泉水瓶、橡皮泥、鸡蛋等日常物品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当看到学生为了让橡皮泥漂浮而不断改变形状,为了测量鸡蛋在盐水中的浮力而自发寻找量筒时,我忽然明白:物理课堂不该是公式的堆砌场,而应是思维生长的试验田。

书中那句“真正的物理教学,是让学生看见苹果落地时,不仅想到万有引力,更能思考‘为什么是这个规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过去我总执着于让学生记住公式、掌握解题技巧,却忽略了物理学科背后的逻辑美与探究精神。如今在课堂上,我开始多问“为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吗”,允许学生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甚至鼓励他们推翻我的演示实验。当学生发现“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并非绝对(考虑导线电阻时)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远比正确解答一道难题更令我动容。

二、打破“课堂边界”:让物理知识融入生活肌理

“物理难学”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而我过去的教学似乎也在无意中强化了这一印象——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系统性,却忽略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结。直到读到书中“把课堂搬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章节,我才意识到:学生对物理的畏惧,源于他们看不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一位农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他带领学生测量村口老井的深度(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计算拖拉机耕地时的功率(通过测量牵引力与速度),甚至用杠杆原理修理家中的农具。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去年秋天,我组织了“校园物理探秘”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可用影子、单摆等多种方法)、计算食堂电梯的运行效率、分析操场篮球架的受力情况。原本对物理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为了减小误差反复实验,为了争论哪种方法更优面红耳赤,甚至主动查阅资料验证自己的猜想。

更令我意外的是,这次活动还引发了连锁反应。有学生发现家中洗衣机脱水时的离心现象与课本知识相关,便拍摄视频在课堂上分享;有学生注意到小区路灯的光控开关利用了半导体的光敏特性,专门撰写了探究报告。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当物理知识与生活场景相遇时,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正如书中所说:“生活是最好的物理课本,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打开这本‘书’的扉页。”

在后续的“家庭电路”教学中,我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电路图,而是让学生绘制自己家中的电路布局图,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学生发现家中插座存在“左零右火上接地”的错误接法,及时提醒家长整改;有学生通过计算家中电器的总功率,意识到不能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也让他们明白:物理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智慧。

三、重塑“师生关系”:让教学成为心灵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师,我曾一度认为“教师主导课堂”是天经地义的事,直到书中“做学生探究路上的同行者”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的教育理念。作者在书中写道:“好的物理教师,不是舞台上的独奏者,而是学生探究路上的伴奏者——在需要时给予支持,在恰当处适时退出。”

去年教“欧姆定律”时,我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先讲解公式,而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小组因仪器故障无法得出正确数据,情绪低落;有小组因思路错误得出相反结论,争论不休。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会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但这次我忍住了——我只是提醒他们“再检查一下电路连接”“换一种电阻试试”。令人惊喜的是,大多数小组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问题所在,甚至有小组发现了“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并非严格成正比(因温度影响电阻)”的隐藏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放手”的艺术。过去我总担心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却忘了“试错”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正如书中所说:“学生在错误中获得的经验,远比教师的正确指导更珍贵。”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难题时,那种成就感带来的自信心,是任何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有学生在课后对我说:“老师,原来物理实验也可以自己做主,这种感觉真好。”还有学生主动提出想做课本之外的探究实验,比如“探究不同饮料的导电性能”。这些变化让我明白:师生之间不该是“教”与“学”的单向传递,而应是心灵的双向奔赴——教师尊重学生的探究意愿,学生也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回应教学。

四、坚守“教育初心”:在专业成长中追逐光与热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书中多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精神。

过去我总以“教学任务重”为借口,疏于阅读教育专著、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但书中那位从教三十年仍坚持写教学日记的老教师的故事,让我深感愧疚。他在日记中写道:“每一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从此,我也开始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这些反思不仅帮我改进了教学方法,更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书中还强调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物理学科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我却很少关注这种联结。如今在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融入跨学科元素:讲解“透镜成像”时,结合生物课上的显微镜结构;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联系物理中的热传递知识。这种跨学科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让物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历程,我曾有过困惑与迷茫,也有过疲惫与懈怠,但《给物理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明白: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兴趣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既要做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引路人,也要做自身专业成长的追光者。

如今,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眼中对物理知识的渴望,心中便会涌起无限的力量。我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事业。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继续带着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在物理教学的星河中不断探索、前行,努力成为学生心中那座照亮前路的灯塔,让更多孩子爱上物理、学好物理,在科学的世界中追逐属于自己的光与热。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