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育温度 语文组 张桂华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对话。这位卓越的教育家虽已远去,但他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亮着今天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在分数至上的时代洪流中,在标准化考试的沉重压力下,苏霍姆林斯基那些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箴言,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被功利主义蒙蔽的教育初心。他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是生命的相互滋养。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我们被各种考核指标、升学率、分数排名所包围时,有多少教师还能保持那颗纯粹的育人之心?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教师,是能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人,是能够敏锐地感知每个学生独特性的教育者。他提醒我们,教育中最可怕的不是学生学不会知识,而是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温情与理解。在智能化教育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温度成为了无可替代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的温度,不是技术能够复制的,它源于教师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热爱。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认为:“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这一观点对今天的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当我们的课堂被应试的框架所束缚,当学习的乐趣被无休止的刷题所取代,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他那些关于观察自然、自主阅读、动手实践的建议,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真正的学习不应是痛苦的负担,而应是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创造“思维的惊奇”,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记住了多少知识点。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他精辟地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一观点愈发显示出前瞻性。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当深度思考被浅层浏览取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强调阅读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更关注阅读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他理想中的教育,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是通过阅读打开通向世界之窗。这一教育理念对当今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有着深刻启示——教育的使命不是培养应试机器,而是塑造有思想、有情怀、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作为一线教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反思与精神成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强调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更重要的是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创造力。他本人就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教育实践的持续观察、记录与思考。这启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不是被动接受培训,而是主动探索、反思与实践。真正的教育专家不是仅仅掌握教学技巧的人,而是能够理解儿童、懂得教育规律、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面对今天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不应机械照搬他的具体做法,而应汲取其思想精髓,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下的教育实践。当教育越来越技术化、标准化时,我们更需要坚守教育的人文精神;当评价越来越量化时,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无法量化的教育价值;当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时,我们更需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 合上《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指明了教师工作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塑造生命。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如同一座灯塔,提醒我们不忘教育的初心,保持教育的温度,担当教育的使命。 教育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有了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相伴,我们便能更加坚定地走下去,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培育爱。这或许就是《给教师的建议》留给当代教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