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品德与学业的双重培育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莆田第一中学  许建英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在洛杉矶霍伯特小学坚守多年的普通教师,却在一间编号为56的教室里,创造了令教育界瞩目的奇迹——他所带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移民家庭,却能在学业成绩、艺术素养与品德修养上远超同龄孩子,甚至多次登上世界级舞台展示才华。翻阅《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难发现这份“奇迹”并非偶然,而是雷夫以“品德培养”为根基,以“兴趣激发”为引擎,用耐心与智慧搭建起的教育体系。书中关于学生品德塑造与学业提升的经验,对每一位教育者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品德培育:以信任为基,用规则引路,让实践扎根

 

在雷夫的教育理念中,“品德永远比分数重要”。他认为,一个没有良好品格的学生,即便拥有优异的成绩,也难以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长远。因此,他将品德培育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构建起一套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

 

1. 建立“无条件信任”的师生关系,让教育有温度

 

雷夫坚信,教育的起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被爱与被信任”。在第56号教室,他从不会因为学生的出身、过去的错误或暂时的落后而区别对待,反而用行动传递“老师永远不会放弃你”的信念。比如,每天清晨他会提前到校,和学生一起整理教室、讨论当天的计划;午餐时,他会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聊书籍、聊生活,而非单纯谈论学习;当自己教学出现失误(如讲解题目出错)时,他会坦诚地向学生道歉,用平等的态度赢得学生的尊重。这种“不带有评判的信任”,让许多曾被忽视、被否定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逐渐敞开心扉接纳教育,为后续的品德引导与学业提升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 以“道德发展六阶段”为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向善

 

“道德发展六阶段”是雷夫品德教育的核心工具,也是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这六个阶段从“被动遵守规则”到“主动践行美德”,层层递进:第一阶段是“不想惹麻烦”(因害怕惩罚而守规矩),第二阶段是“想获得奖励”(为得到表扬而做好事),第三阶段是“想取悦他人”(为获得老师、家长的认可而行动),第四阶段是“要遵守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并主动遵守),第五阶段是“能考虑他人感受”(基于同理心做出选择),第六阶段是“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即便无人监督,也会坚守正义与善良)。

 

在实际教学中,雷夫从不会用“你不能做什么”的命令式语言,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面对学生迟到的情况,他不会直接批评“你又迟到了”,而是问:“你觉得迟到会给班级带来什么影响?如果是你在认真听课,有人突然推门进来,你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对话,让学生从“害怕被老师批评”(第一阶段)逐步过渡到“考虑同学的感受”(第五阶段),最终形成“遵守时间是对他人的尊重”的道德认知。这种引导式教育,让品德不再是“强加的规则”,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选择。

 

3. 用“项目式实践”渗透价值观,让品德可感知

 

雷夫反对空洞的品德说教,而是将价值观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动手、合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责任、诚信、尊重”的含义。其中,“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和“经济教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项目。

 

“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并非简单的兴趣活动,而是一场需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品德实践课”。从剧本改编、道具制作,到角色分配、排练演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擅长写作的学生负责改编台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制作服装道具,内向的学生可能负责后台灯光或场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责任)、在同伴失误时主动帮忙(互助)。当最终在专业舞台上完成演出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是对“团队协作”与“坚持”的深刻理解。

 

“经济教室”则是雷夫培养学生“诚信与规划意识”的巧妙设计。他为学生设定了“教室货币”体系: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同学等行为获得“货币”,反之,若未完成任务、违反纪律,则会扣除“货币”;而“货币”可以用来“消费”——比如借阅课外书、使用特殊教具,甚至“竞拍”周末管理教室钥匙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学会合理规划“收入与支出”,更在一次次“是否要诚实申报自己的行为”的选择中,强化了诚信的品格。

 

二、学业提升:以兴趣破局,用方法赋能,让期待驱动

 

在第56号教室,学生的学业成绩优异,但雷夫从不提倡“题海战术”或“死记硬背”。他认为,“让学生爱上学习,比让他们记住知识更重要”。因此,他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习内驱力,让学业提升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1. 让学科知识“链接生活”,点燃学习兴趣

 

雷夫深知,抽象的知识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当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时,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数学教学中,他从不会让学生反复做计算题,而是带学生“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计算棒球比赛中球员的击球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设计教室的装修预算,学会运用加减乘除与比例知识;甚至通过分析冰淇淋的销量与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接触基础的统计学。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课本上的数字,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从而主动投入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雷夫则通过“阅读+创作”的模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他会为学生推荐适合的经典书籍(如《杀死一只知更鸟》《小王子》),但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或“总结中心思想”,而是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在写作课上,他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故事”——可以是科幻小说,也可以是家庭趣事,甚至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当学生发现“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方式”,而非“完成老师的任务”时,便会从“怕写作文”变成“主动写作文”,语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 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雷夫认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核心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他格外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工具”。

 

在阅读方面,他教学生“做批注笔记”——在书中划出重点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或想法;教学生“梳理故事脉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归纳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他则带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从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到设计实验(观察不同季节树叶的变化、查阅相关资料),再到得出结论、分享成果。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掌握了“观察、提问、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用“合理的高期待”,激发学生的潜力

 

雷夫从不相信“有些学生天生就笨”,而是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变得优秀”。但他的“高期待”并非“要求学生考满分”,而是“为学生设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并通过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实现。

 

比如,在英语学习中,他会要求学生在一年内读完20本经典英文著作——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移民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但雷夫会将目标拆解:先从简单的绘本入手,再逐步过渡到短篇故事,最后挑战长篇小说;同时,他会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答疑,组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当学生完成第一个目标(读完第一本书)时,雷夫会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鼓励“再试一次,你离成功只差一步”。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逐渐突破自我,不仅完成了阅读目标,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雷夫的“高期待”还体现在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要求上——他从不接受“敷衍的作业”,即便学生做错,也会要求他们重新修改,直到达到标准。他认为,这种“对质量的坚持”,能让学生明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重要性,而这种态度,会迁移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推动学业成绩的提升。

 

三、核心启示:品德与学业,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最深刻的感受是:雷夫打破了“重分数、轻品德”的教育误区,证明了“品德与学业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在第56号教室,品德是学业的“基石”——当学生拥有责任感,便会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拥有专注力,便会高效吸收知识;当学生拥有同理心,便会在小组学习中互帮互助。而学业,则是品德的“试金石”——学生在攻克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在面对考试失误时,学会了“正视不足”。

 

雷夫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有品格、会学习、能担当”的人。对于普通中学的教育者而言,不必纠结于“如何在品德与学业之间找平衡”,而是要像雷夫一样,将品德培育融入学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信任温暖学生,用方法赋能学生,用期待点燃学生。当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所谓的“奇迹”,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