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蔡明玉
再次深入研读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份纲领性文件所带来的冲击与启发,远非一份简单的教学大纲所能概括。它绝非仅仅是对知识点的增删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的范式革命,标志着我国的生物学教育,乃至科学教育,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范式,坚定地迈向“素养培育”的新纪元。 一、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育人蓝图的升维 回顾过去的课程标准,我们习惯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三个维度时常被割裂看待,最终“知识与技能”因其易于考核而往往成为教学与评价的唯一重心,“过程与方法”沦为实验步骤的机械记忆,“情感态度”则成为教案上一句可有可无的装饰。2022版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彻底打破了这种割裂。它不再是三条平行的线,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交融的整体。“生命观念”是认知的顶点,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应形成的对生命世界最根本、最概括的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则是形成这些观念的路径与方法,是动态的、可实践的能力;而“社会责任”则是所有学习过程的归宿与价值体现。这仿佛是为生物学教育绘制了一幅全新的“导航地图”。过去,我们告诉学生一个个“知识点”的坐标(如叶绿体、线粒体、DNA);现在,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看懂地图、使用指南针、甚至绘制新地图的能力,并最终让他们知道为何要出发、要去往何方。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储藏室,而是未来的思考者、探索者和负责任的决策者。 二、 “大概念”的统领:为思维搭建框架 课标提出的“内容聚焦大概念”,是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一剂良方。传统的教学容易陷入庞杂名词和琐碎现象的海洋,学生记住了一片树叶、一根树枝,却从未见过森林的全貌。 “大概念”如“生物与环境”、“遗传与进化”等,如同强有力的树干,将零散的知识点(树叶)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学习“光合作用”不再仅仅是记住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是在“物质与能量观”的视角下,理解植物如何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如何成为连接无机世界与有机生命的桥梁,进而深刻体会到它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基石作用。这种结构化的知识是活性的,是可迁移的。当学生面对新的生命现象时,他们能自发地调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去进行分析和推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三”。 三、 “跨学科实践”的突破:打破知识的壁垒 课标中专门设置的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主题。这无疑是本次修订最大胆、最具前瞻性的亮点之一。它承认了一个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却又在教育中刻意回避的事实:真实世界的问题,从来不是按学科划分的。一个简单的“制作酸奶”活动,融合了生物学(微生物发酵)、化学(乳酸转化)、工程学(温度控制、灭菌工艺)和数学(数据测量与记录)。一次“社区垃圾分类调查”,需要生物学知识(辨析可降解与不可降解)、社会学方法(问卷设计、访谈)、统计学分析(数据整理)和公共政策建议(撰写报告)。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还原了科学探索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解决现实问题、改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这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打破自身的学科壁垒,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而非知识的唯一权威。这无疑对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是面向未来的。 四、 启示与展望:前路漫漫,行之将至 新课标的蓝图宏伟而清晰,但将其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深度思维的探究活动?如何对“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素养进行有效且公平的评价?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跨学科整合与项目式教学能力?这些都是亟待探索的课题。然而,这份课标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指明了无可争议的方向。它告诉我们,生物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能背诵“人体八大系统”的“活字典”,而是培养能理解身体奥秘、从而选择健康生活的智者;不是培养能写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复读机”,而是培养能欣赏生命多样性、从而投身生态保护的仁者;不是培养只能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的“技术员”,而是培养能运用科学思维理性看待世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 这是一场从“知”到“识”的深刻变革。“知”是信息的接收,是知识的积累;而“识”是见识的升华,是辨识、赏识和学识的统一。2022版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正是要将我们的孩子从“知”者,培育为真正的“识”者——让他们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洞见,手握科学思维的利器,脚踏探索实践的沃土,肩负起让世界更美好的责任。这不仅是生物学教育的革命,更是迈向高质量教育、培育未来栋梁的关键一步。前路漫漫,但行则将至;道阻且长,然未来可期。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