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探析

                                                                                   ——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英语组:张展

在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引领教学实践的核心概念。余文森教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尤其强调了学科知识在素养形成中的载体作用。通过阅读相关章节,我对学科知识的本质、结构及其教育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通过教学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有了新的思考。

一、学科知识的本质与结构:从符号到意义的升华

余文森指出,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事实堆砌,而是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化认知成果。他提出知识的三个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

符号表征是知识的外在形式,如语言、公式、图表等,是知识传递的基础;逻辑形式是知识构建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意义则是知识与人发展的价值关联,体现为对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启迪。

这一结构启示我们,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如背诵公式、记忆概念),而应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逻辑内核,理解其生成过程,并最终触及知识的意义层面,实现知识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共鸣。例如,数学教学不应止于解题技巧,而应让学生体会数学逻辑的严谨之美,感受数学在探索世界规律中的价值。

二、学科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机制:有意义学习的实现路径

余文森借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阐述了知识如何通过“有意义学习”转化为素养。他提出三种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如学生先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普遍规律,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性;上位学习(总括学习):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更高层次的原理,如通过观察多种几何图形抽象出“对称性”概念;并列结合学习:通过类比或联想整合看似无关的知识,如鲁班受草叶划伤启发发明锯子。

这些模式表明,素养的形成依赖于新旧知识的主动互动。教师需设计层次分明、关联性强的内容组织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而非零散记忆。例如,历史教学中可通过对比中外文明发展路径,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规律的共性与特殊性,培养跨文化分析能力。

三、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从抽象到具身的桥梁

余文森强调,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以化学为例指出,教学应首先回归生活世界(如联系空气、水质、材料等生活经验),再提升至科学视角(如用化学原理解释环境问题),最终实现科学逻辑与生活经验的融通。

这一观点批判了脱离实际的知识灌输,倡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设计。例如,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学习,不应局限于字词翻译,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感知古人的精神世界,体会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美感,使知识学习成为精神成长的契机。

四、学科知识的情感与审美维度:激发内在动力的源泉

知识不仅是认知工具,更是情感与审美的载体。余文森引用数学教师王金战的案例,说明学科本身蕴含的美感(如数学的对称性、逻辑的严谨性)能激发学生的热爱与探索欲。反之,若教学仅围绕考试要点(如文言文的“考点串讲”),则会扼杀学科的内在魅力。因此,教师需挖掘知识的情趣与美学价值,“情感与审美维度”的拓展,实质是把学科知识重新放回“完整的人”——身体、情感、理智、精神——的中央。它要求教师不仅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揭示“有多美”“与我何干”;让学生因感动而想学,因审美而深学,因创造而乐学。当知识真正“活”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之中,内在动力就不再是外部激励的附属品,而成为学习过程本身自带的光芒。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外,我们要把学科核心素养及审美维度有机结合,让教学成为一门艺术,在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教育下,挖掘学科内涵与核心素养,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