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心》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陈燕钦 翻开《教育的初心》一书,字里行间流淌的教育温度与理性思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作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教学之路。在功利化教育倾向渐显、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通用技术学科的初心何在” 这些根本问题。通读全书后,我深刻意识到,教育的初心不是追求分数的堆砌,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份认知,与通用技术 “立足实践、注重创新、服务生活” 的学科定位高度契合,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教育的初心,首先是 “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而非单一技能的训练。书中提到:“好的教育,应当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探索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 这一点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以往,我在课堂上过于强调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比如在 “木工制作” 模块中,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图纸步骤完成作品,若出现偏差便急于纠正。但读了书中 “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 的章节后,我开始反思:通用技术的核心是培养 “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不仅包括操作能力,更包括创新思维与审美判断。于是,在近期的 “木偶及的设计与制作” 项目中,我不再预设统一的设计方案,而是引导学生从 “用户需求” 出发——有的学生为视力不佳的长辈设计了可调节色温的台灯,有的学生为节省空间设计了折叠式台灯,甚至有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用废旧材料制作灯座。当看到学生们带着自己的设计理念阐述作品,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时,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初心,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成为 “有想法、能落地” 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技术操作者。 教育的初心,也是 “回归生活”,让知识与技能真正服务于真实需求。《教育的初心》中写道:“教育不应是悬浮于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而应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实践之花’。” 这一观点与通用技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通用技术涵盖技术设计、电子控制、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本就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以往我在教学中,常陷入 “理论讲解 + 模拟操作” 的模式,导致学生虽掌握了技术原理,却不知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 “电子控制技术” 模块,学生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声光控电路后,我便止步于课堂考核,没有引导他们思考 “这一技术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读完书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在该模块结束后发起了 “校园生活优化小发明” 活动:学生们利用声光控电路,提出为教学楼走廊设计了 “节能感应灯”;结合传感器知识,提出为食堂餐盘设计了 “智能消毒提醒装置”;甚至有小组为学校的绿植区设计了 “自动浇水系统”。通用技术的初心,就是打破 “课堂与生活” 的壁垒,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技术思维观察生活、用实践能力改善生活,培养他们作为 “社会公民” 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教育的初心,更需要教师以 “终身学习” 的姿态,守护技术教育的时代性。书中强调:“教师是教育初心的践行者,而践行的前提,是保持对新知识、新趋势的敬畏与学习。” 作为通用技术教师,这一点尤为关键。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通用技术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若教师固守旧有知识体系,便无法引导学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教育的初心也会沦为 “过时的口号”。 合上《教育的初心》,书中的每一句话仍在耳畔回响。作为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我们手中的 “技术” 是工具,心中的 “教育” 是初心。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继续以 “匠心” 守 “初心”——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意,让技术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载体;在生活中,引导学生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让知识成为服务社会的力量;在成长中,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让教育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我相信,当通用技术教学真正扎根于 “育人” 的初心,每一节实践课、每一次作品创作,都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 “灯塔”,照亮他们成为 “有温度、有能力、有担当” 的未来创造者的道路。这,便是我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对教育初心最坚定的践行与守护。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