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即教育”到“创生活课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回响
——读《行心创生活课堂》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地理组 叶芳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如同教育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百余年来始终指引着教育者探索教育本质的方向。近期研读《行心创生活课堂》一书,书中围绕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演进与教学实践展开深度探讨,通过大量一线教学案例,展现了传统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场景的碰撞融合,让我对“生活教育”的时代价值有了全新认知,也对当下教育改革的路径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一、回归本源: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觉醒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教育资源匮乏的时期,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生活、改造生活的“真人”。这一思想在当时打破了教育与生活的壁垒,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应试教育的压力逐渐增大,教育与生活的距离似乎再次被拉开。不少学校将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行心创生活课堂》一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育痛点,提出“创生活课堂”的概念,正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回归与觉醒。
书中强调,当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让教育回归生活。但与陶行知所处的时代不同,今天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让生活充满了数字化、智能化元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知识型”转向“创新型”“实践型”。因此,“创生活课堂”并非对生活教育思想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继承其核心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生活场景和教育需求进行的创新发展。它要求教育者以生活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构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课堂生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改造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理论演进:从“教学做合一”到“行心创合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强调“做”是教学的中心,只有通过“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行心创生活课堂》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行心创合一”的当代教学理念,实现了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升级。
“行”对应陶行知的“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书中指出,当代课堂中的“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实践场景——从校园内的实验探究、社团活动,到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例如,书中提到某小学开展的“校园农场”项目,学生们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仅学习了农业知识,还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行”的体验,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生物、数学、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
“心”是“创生活课堂”新增的核心维度,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陶行知先生虽然强调教育要培养“真人”,但受时代局限,其理论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当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创生活课堂”中的“心”,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让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能滋养心灵。比如,书中介绍的某中学“挫折教育”课程,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困难场景,引导学生学会面对挫折、调整心态,培养了学生的心理韧性。这种关注“心”的教育,让生活教育更加贴合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
“创”是“创生活课堂”的灵魂,彰显了时代对创新能力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在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生活课堂”将“创”融入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在“行”和“心”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积极创造。例如,某高中开展的“环保发明”项目,学生们针对生活中的环保问题,自主设计发明了“智能垃圾分类箱”“节水龙头”等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心创合一”的理念,既继承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精神,又融入了当代教育对情感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实现了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演进。
三、实践探索:“创生活课堂”的多元教学样态
《行心创生活课堂》一书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其呈现了大量“创生活课堂”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展现了生活教育思想在当代教学中的多元应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在学科教学中,“创生活课堂”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跨学科融合。传统课堂中,各学科往往独立教学,知识呈现碎片化,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创生活课堂”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书中提到的“校园雨水利用”项目,涉及数学(测量雨水流量、计算蓄水池容积)、科学(雨水净化原理)、工程(设计蓄水池结构)、美术(校园雨水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学生们组成项目小组,分工合作,从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到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全程参与其中。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了多学科知识,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生活课堂”将校园打造成“生活教育的乐园”。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而“创生活课堂”则将校园视为社会的缩影,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比如,某小学将校园的角落改造成“自然观察区”,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放置了观察工具,学生们可以随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观察日记。学校还设立了“校园超市”“校园银行”,由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商业知识和理财技能。这种生活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体验生活、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了“校园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创生活课堂”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成长。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创生活课堂”则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某初中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老龄化问题”调查,学生们走进社区,与老人面对面交流,了解老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状态,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为社区设计了“老年活动中心”方案,并向社区居委会提出了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走进社会的“创生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了生活的参与者和社会的建设者。
四、反思与启示: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读完《行心创生活课堂》,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并非过时的理论,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智慧。在当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对解决当下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思想为破解应试教育困境提供了方向。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脱离生活实际,将教育窄化为知识的传授和分数的追求。而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创生活课堂”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能够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人。
其次,生活教育思想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路径。创新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创新。“创生活课堂”将创新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以生活为基础的创新教育,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
最后,生活教育思想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引。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创生活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创生活课堂”中的实践探索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让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提升。
《行心创生活课堂》一书让我看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当代的蓬勃生机。从“生活即教育”到“创生活课堂”,改变的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不变的是教育与生活相融合的核心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立足当代生活实际,不断探索创新,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在生活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守教育的本质,不断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