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温度:读李镇西《中国课堂的奇迹》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潘萍平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中国课堂的奇迹》,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刻意的“成功模板”展示,字里行间满是一位教育者对课堂、对学生的赤诚。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课堂奇迹”,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教学技巧,而是把“人”放在课堂中央,用尊重、理解与热爱,唤醒每个学生内心的成长力量。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李老师对“普通学生”的关注。他笔下的课堂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哪怕是成绩暂时落后、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成为课堂的“闪光点”。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面对一位害怕发言的女生,李老师没有强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而是先让她“轻声和同桌分享观点”,再慢慢邀请她“把同桌的想法说给大家听”,最后当女生终于愿意表达自己的思考时,全班响起的掌声不是刻意的鼓励,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曾为了“教学进度”,忽略了那些需要更多耐心的学生?李老师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课堂奇迹,不是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我能行”的自信。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书中反复强调的理念,也是李老师课堂的灵魂。他的语文课从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讲解课文时,他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而非直接抛出预设的思考题;分析人物时,他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哪怕观点与教材不符,也会引导大家一起探讨。有一次讲《孔乙己》,有学生说“孔乙己其实很可怜,他的悲剧不全是自己造成的”,李老师没有否定这个“非主流”观点,而是组织全班围绕“时代与个人命运”展开辩论,最后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更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这种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原来,当老师愿意“退后一步”,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课堂自会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更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李老师“教育即生活”的实践。他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完环保主题的文章,他会带着学生去社区清理垃圾,让“环保”从文字变成行动;讲到“感恩”,他会组织“给父母写一封信”的活动,让学生在笔尖流露对家人的真情。他说:“课堂不是孤立的‘学习场’,而是连接生活的‘成长场’。”这让我想起自己曾为了“应试”,把课文拆解成“知识点”反复讲解,却忘了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李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帮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这才是课堂最珍贵的“奇迹”。 合上书页,我对“好课堂”有了新的认知:它不需要华丽的课件,也不需要精妙的设计,却需要老师有一颗“看见学生的心”。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奇迹”,本质上是教育者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相信每个学生的可能性,用真诚与热爱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未来的教学之路,我愿以李老师为榜样,在课堂上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对“人”的关注,期待在平凡的课堂里,也能遇见属于自己和学生的“小奇迹”。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