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之美:当教育回归本真时的力量绽放 莆田一中数学组 唐碧容 在洪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我仿佛找到了一面照亮教育本质的明镜。作为一名终日与公式定理打交道的高中数学教师,我常常思考: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中,什么才是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关键?洪建莉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答案——最美的教育恰恰是最简单的教育。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曾几何时,我在讲解三角函数时,总是精心设计复杂的多媒体课件,准备五花八门的教学道具,试图通过外在的丰富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却发现,学生往往被花哨的形式分散了注意力,反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感。直到有一天,我仅仅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推导演绎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关系,那种纯粹的逻辑之美竟然让学生们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这一刻,我深切体会到洪建莉所说的“简单”背后蕴含的深刻力量。
教育之“简”,绝非贫乏或敷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本质的回归。就像数学中优美的欧拉公式e^(iπ)+1=0,简短的表达式却连接了数学中五个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常数,这种简洁中蕴含的丰富与深刻,正是教育应当追求的境界。洪建莉所倡导的简单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剥离了浮华外表,直抵内核的教育本真。
反观当下的教育现实,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过度教育”的困境。家长为孩子报满各种培训班,学校不断叠加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教师设计越来越复杂的教学流程……这种“加法思维”正在让教育变得臃肿不堪。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化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步骤,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不断做“加法”时,是否思考过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却收效甚微?
在数学领域,伟大的定理往往有着简洁的表达;同样,有效的教育也应当遵循简约原则。洪建莉在书中强调,简单教育意味着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摒弃形式主义的繁琐,回归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交流。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时候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与学生心灵的直接对话?是否在追求课堂“完美结构”的过程中,失去了教育应有的灵动与生机?
简单教育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就像解数学题,高手总是能一眼看穿问题的本质,找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教育也是如此,当我们真正理解教育是唤醒、是引导、是陪伴,而非灌输与控制时,自然就会选择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洪建莉在书中多次强调,教育者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看见学生真实的需求,这让我深有感触。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澄明,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将简单教育理念融入数学教学,我尝试做出了一些改变。不再追求课堂容量最大化,而是精选核心概念进行深入讲解;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题,增加能够激发思考的开放性问题;降低对标准答案的执念,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些改变初看是“减法”,实则带来了教学质量的“乘法效应”。学生们开始享受思考的乐趣,而非仅仅追求解题的正确率。这种转变印证了洪建莉的观点:简单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深度与高度的起点。
当然,践行简单教育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专业自信抵抗外界的浮躁风气,需要深厚的学科素养作为支撑,更需要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与理解。简单教育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提高教育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它要求我们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直面教育的核心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读完《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应当像追求数学证明的简洁优美一样,追求教育方式的简约高效。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希望能成为洪建莉所描述的那种教师:不被繁文缛节所困,不为表面功夫所累,用最简单却最深刻的方式,点亮学生求知的眼睛。
最美的教育确实是最简单的教育,因为它直抵人心,唤醒内在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当教育回归本真,师生都能在这种简约之美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成长的喜悦。这或许就是洪建莉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始终保持对简单的向往与追求,因为真理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正如数学中最优美的定理,也常常以最简洁的形式呈现。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