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高效6+1课堂实操指南》与人音版教学融合之思考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高效6+1课堂实操指南》与人音版教学融合之思考

莆田一中  雷彬彬

 

近日,我潜心研读了《高效6+1课堂实操指南》一书,其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线”的课堂模式,如一股清泉,为我长期从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反思。传统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极易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窠臼,将丰富的音乐作品简化为背景介绍、作者生平和片段聆听的机械流程,学生被动接收,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而“6+1”模式(导、思、议、展、评、检+用)所构建的闭环学习系统,恰恰为打破这一僵局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下面,我将结合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具体课例,谈谈如何将这一模式落地生根,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思”起来。

一、导——创设情境,点燃探究之火

“导”是课堂的起点,其目的在于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在鉴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特别是第四乐章《欢乐颂》)时,我摒弃了直接介绍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地位的常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导”的环节,我播放了欧盟盟歌(即《欢乐颂》旋律)的官方视频,以及它在奥运会、世界杯等人类重大庆典上响起的场景片段。随后提出问题:“一段诞生于近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为何能超越时代、民族和国界,成为今天象征团结与希望的通用符号?它究竟拥有怎样的力量?”这一设问,瞬间将学生从“遥远的古典乐”拉入“当下的文化现象”,点燃了他们主动探究这部鸿篇巨制的内在驱动力。目标清晰:不仅要听懂旋律,更要理解其人文精神。

二、思与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思”是学生独立探索的阶段,“议”则是小组合作、思维碰撞的环节。这是“6+1”模式的核心。在《汉族民歌》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其设计成一个“民歌采风人”的探究项目。

(一)“思”之有物: 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对应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课前,我提供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料包(如《澧水船工号子》《脚夫调》《姑苏风光》等)和导学案,导学案中包含关键问题:“请找出这类民歌在节奏、旋律、歌词内容上的典型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与他们的劳动/生活/情感表达方式有何关联?”学生需要独立聆听、分析、记录,完成知识的初步内化。

(二)“议”之有效: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交换各自的发现。号子组的同学会争论节奏的律动性与动作的配合;山歌组的同学会对比不同地域山歌旋律的开阔与自由;小调组的同学则探讨其旋律的婉转与叙事性。这个过程,不再是听老师讲结论,而是他们自己通过比较、归纳、质疑,共同“建构”出三类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内涵。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指导,适时点拨,扮演“脚手架”的角色。

三、展与评——从知识理解到能力外显

“展”是学生展示“议”的成果,“评”则包括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这是检验“思”与“议”效果的关键。

 

在鉴赏彝族舞蹈音乐《阿细跳月》时,我设计的“展”的环节极具动感。各小组在分析了其独特的 5/4拍节奏(ⓧ ⓧ ⓧ ⓧ ⓧ) 和持续不变的 do、mi、sol 三音核心旋律后,他们的任务不是复述知识点,而是进行简单的“创造性展演”。有的小组用拍腿、跺脚的方式模拟大三弦的节奏;有的小组创编两小节的旋律短句进行接龙;更有小组尝试模仿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体验“跳月”的欢快。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则依据评价量表(节奏是否准确、旋律创编是否符合特征、表演是否体现情绪等)进行“评”。这种“展”与“评”,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具体行为,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节奏是舞蹈音乐灵魂”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四、检与用——从课堂学习到素养迁移

“检”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检测,“用”则是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完成《第九交响曲》的学习后,“检”的方式可以是一道开放性的论述题:“除了《欢乐颂》,请在本乐章中再找出一个体现‘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精神的音乐片段,并简述你的理由。”这考察的是学生对音乐发展逻辑和人文主题的把握。

“用”的环节则更为深远。学完《汉族民歌》后,我布置的长期作业是“寻找身边的民歌”——鼓励学生关注本地区的民间小调、戏曲或rap中可能蕴含的民歌元素,并尝试分析其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学完《阿细跳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否为学校的运动会或艺术节,创作一段具有鲜明节奏特色、体现青春活力的“入场式音乐”?这种“用”,将音乐鉴赏从书本引向生活,从历史引向未来,真正实现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落地。

总之,《高效6+1课堂实操指南》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流程的重构,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授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践行这一模式,意味着我们要相信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能力,要敢于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要精心设计那些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任务和情境。当贝多芬的哲思、汉族民歌的智慧、阿细跳月的热情,都能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议、展、评”而被主动发现和理解时,音乐鉴赏课便不再是一门简单的“听歌课”,而成为一场场触动心灵、提升素养的审美旅程。这条路虽需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教学设计,但每当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思考光芒和脸上洋溢的参与喜悦时,我便深知,这才是音乐教育应有的模样。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