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教育》学习体会 莆田第一中学 林碧春 《民族主义与教育》并非单一著作,而是汇聚了康德、费希特、赫尔巴特等思想家对教育如何塑造民族精神、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观点。这些诞生于特定历史语境的思想,不仅揭示了教育与民族主义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更对当下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国际视野、培育理性民族认同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通读全书后,我对教育的社会使命、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教育选择,产生了多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一、教育:民族精神传承的“隐性基因库” 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对教育作为民族精神“载体”与“孵化器”的深刻阐释。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提出,民族的存续并非依赖领土与血缘,而是在于“精神共同体”的延续,而教育正是维系这一共同体的核心纽带。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对“民族主义”的片面认知——它并非狭隘的排外情绪,而是一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价值理念的集体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的培育,必须从教育的根基处着手。 书中提及,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崛起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以普鲁士的国民教育改革为例,其通过统一的课程设置(如历史、语言、文学),将“德意志民族”的概念从抽象的地理范畴,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课堂上对歌德、席勒作品的研读,不仅是文学教育,更是在传递“理性与人文”的民族精神;历史课中对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的梳理,并非单纯的史实罗列,而是在构建“共赴苦难、共求发展”的集体记忆。这种教育并非直白的“说教”,而是将民族精神融入知识传授的每一个环节,如同为学生植入“文化基因”,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对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 这让我联想到我国的教育实践。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长城》《赵州桥》对传统文化的描绘,到历史课中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性的梳理,再到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家国情怀”的阐释,本质上都是在延续“以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逻辑。但书中的论述也提醒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绝非“复古”,更不是对传统的僵化复制。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应“以历史为根基,以未来为指向”,即要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这一点对当下尤为重要——当我们在课堂上讲述“丝绸之路”的辉煌时,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其蕴含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精神如何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让民族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 二、理性:民族主义教育的“边界与标尺”
通读全书,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民族主义教育,必须以“理性”为边界,否则便会滑向狭隘的沙文主义。书中对“极端民族主义”与“理性民族认同”的区分,堪称对当下教育的警示。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中指出,民族认同的培育应与“人类理性”相契合,即教育既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各民族都是人类共同体的一员”,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这种观点打破了“民族主义必然排外”的误区,为民族主义教育划定了清晰的“标尺”——以理性为内核,以包容为底色。 书中曾批判19世纪部分欧洲国家的教育实践:为了强化本国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国家在历史课中刻意歪曲他国历史,在语言课中贬低其他语言的价值,甚至在德育中灌输“本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理念。这种教育虽然短期内能凝聚民族情绪,却最终导致了民族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思想诱因之一。这一历史教训深刻表明:缺乏理性的民族主义教育,如同没有刹车的车辆,最终会走向危险的深渊。 三、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书中的思想虽诞生于百年前,但对全球化时代的教育选择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当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并存,“文化认同”与“文明冲突”交织,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民族主义教育,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民族主义与教育》给出的答案是:守“民族精神之正”,创“教育方式之新”——既要坚守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要创新教育形式,让民族认同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守正”是民族主义教育的根基。书中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始终是教育的“灵魂”。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中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民主”“法治”,同样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守正”,就是要将这些核心价值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稳定的文化立场。以我国为例,近年来推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行动,正是“守正”的体现——通过书法、戏曲、传统节日等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但“守正”绝非“守旧”,书中反复强调,教育必须与时代同步,否则便会失去生命力。 “创新”是民族主义教育的活力源泉。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课堂讲授”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民族主义与教育》中“教育应适应时代需求”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创新教育形式,让民族认同的培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穿越”到故宫、敦煌等文化遗址,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通过“中外学生线上研学”活动,让学生与国外同龄人交流,在对比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借助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将“家国情怀”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形成认同。这些创新方式,不仅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让民族精神从“书本”走向“生活”,成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价值理念。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