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技术为舟,载育人初心远航

——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黄建芬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著作,汇集了他30余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精华,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成为全球教师群体的“教育指南”,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一、核心内容:100条“可落地”的教育智慧

全书以“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为核心框架,没有宏大的理论说教,而是围绕一线教师最关心的教学、育人问题展开,每条建议都源于真实教育场景,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

教学实践层面:涵盖“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怎样帮助学困生”“如何设计分层任务”“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等,例如建议教师“每天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用真实问题驱动学习,而非机械训练”,为教学方法提供具体路径。

学生成长层面:聚焦“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强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反对“统一化评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独特性。

教师自我成长层面:提出“教师要持续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走进学生心灵”,提醒教师跳出“教书匠”的局限,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二、创作背景:源于30年教育现场的实践沉淀

苏霍姆林斯基曾长期担任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教师,他扎根课堂与校园,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困境,书中的100条建议均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针对当时教育中“重分数、轻素养”“重集体、轻个体”的问题,他通过记录“学困生转化案例”“课堂教学改进过程”,提炼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因此书中的建议不仅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更注重“如何育好人”,强调教育要兼顾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

三、作者简介:用一生践行“育人初心”的教育家

·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20世纪苏联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创立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情感、身体全面成长;

除《给教师的建议》外,他还著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其教育理念始终围绕“关注个体、贴近实践”展开,对全球教育界影响深远。

四、书籍特点:跨越时代的“教育工具书”

实用性极强:每条建议都配套具体案例(如“如何帮助数学学困生理解公式”“怎样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可直接借鉴到日常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情感温度浓厚:字里行间充满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需求,而非仅关注成绩;

普适性持久:尽管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但书中关于“尊重个体差异”“以问题驱动学习”“教师自我成长”的理念,至今仍契合当代教育的核心需求,适合中小学各学科教师阅读。

【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耕耘30多年的教师,我曾长期困在“技术工具化”的教学迷局中:课堂上反复演示PS图层操作、Python循环语句,学生能精准完成“按要求制作电子海报”“编写指定功能代码”等任务,却在面对“如何用技术整理校园活动数据”“怎样设计实用的班级管理小程序”这类真实问题时束手无策;更有学生因沉迷技术操作的“酷炫”,忽视了信息辨别与网络伦理。直到第三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凝结着三十余年教育实践的经典著作,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100条朴素却深刻的建议,为我拨开了教学迷雾。书中没有一句提及“编程”“软件”,却用“关注个体差异”“以问题驱动学习”“教育即心灵唤醒”的核心思想,让我重新定义了信息技术课的价值——这门课的核心不是“教技术”,而是以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责任意识,让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脚手架”。

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往教学的短板。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基础差异悬殊:有的学生小学就接触编程,能独立开发简单小游戏;有的学生连键盘盲打都不熟练,打开软件都需要指导。此前,我用“统一任务+课后补差”的方式应对,结果是基础弱的学生因“跟不上”放弃,上课低头沉默;基础好的学生因“太简单”走神,偷偷做其他事。我以为“统一进度”是最高效的方式,却忘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醒的:“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独特的‘思维实验室’,用相同的钥匙,打不开所有的锁。”

受书中“分层教学”理念启发,我在“Python编程”单元进行了重构。不再是统一讲解“循环语句”,而是设计“阶梯式任务”:基础层聚焦“语法理解”,给学生提供“打印1-100数字”的代码模板,标注关键语法点,帮他们夯实基础;进阶层侧重“逻辑应用”,让学生自主编写“成绩等级判断”程序(输入分数输出A/B/C/D等级),只给需求不给步骤;创新层则挑战“综合实践”,鼓励学生开发“班级签到小程序”,允许小组协作、查阅资料。为了避免分层变成“标签”,我还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任务选择、遇到的问题及进步点。比如学生小宇,最初只能完成基础层任务,档案里我标注“对条件判断理解较慢,但耐心细致”,课后用“超市结账找零”的生活案例帮他拆解逻辑;两周后,小宇主动挑战进阶层任务,虽然代码有错误,但能自主调试修改,我在档案里写下“逻辑思维明显提升,可尝试简单函数编写”。慢慢的,曾经低头的学生开始主动提问,走神的学生也有了挑战的动力——有个小组开发的“签到小程序”还被班主任实际使用,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时,眼里满是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写道:“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但只有当手指尖接触到真实问题时,智慧才会真正生长。”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数据可视化”教学:此前,我习惯用PPT演示Excel图表制作步骤,再让学生照着操作,学生能做出规范的柱状图、折线图,却从不会思考“为什么选这种图表”“如何用图表传递有效信息”。有一次,我让学生分析“班级月考成绩”,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算出平均分、画出图表,没有一个人提出“成绩波动大的学科是什么”“如何针对薄弱学科制定计划”——技术沦为了“无目的的操作”。

带着这份反思,我以“校园学生课间运动习惯调研”为真实项目,重构了教学。学生分组完成全流程:先用在线表单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再将原始数据导入Excel清洗(剔除重复、矛盾的问卷),接着根据调研目标选择可视化方式——想对比不同年级运动偏好就用柱状图,想呈现一周运动时长变化就用折线图,最后结合图表撰写分析报告,提出“优化校园运动设施”的建议。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彻底改变:有小组为了更直观展示“运动时长与学习效率的关联”,主动自学了Excel数据透视表;有小组发现图表缺少“数据来源”,主动补充标注;还有小组在报告中加入“运动安全小贴士”,让技术成果兼具人文关怀。这堂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让技术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学习的目的”。当学生带着真实需求操作技术时,他们学到的不仅是软件功能,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这种“真实问题驱动”的思路,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启蒙”教学。以往我教“图像识别”时,只是让学生用现成AI工具上传图片、查看结果,学生觉得“AI很神奇”,却不懂背后原理,更不会思考“AI可能出错”。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的理念,我设计了“校园植物AI图鉴”项目:先通过动画简化讲解“AI识别靠学习特征”,比如对比玫瑰花与月季花的叶片纹路;再让学生分组拍摄校园植物照片,标注“名称、科属、叶片形状”等特征,构建专属训练数据集;最后用简易AI平台(Teachable Machine)训练模型,并测试识别准确率。有个小组发现模型把“紫薇花”误判为“紫荆花”,经过讨论,他们意识到是两种花的花瓣颜色标注模糊,于是补充不同角度、不同花期的照片,重新标注“花瓣层数”特征,最终将识别率从68%提升到93%。过程中,学生不仅懂了AI原理,更学会了用“问题拆解、数据优化”的思维解决问题——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智慧在探索中生长”。

而在“网络安全”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即心灵唤醒”的观点,让我跳出了“知识点灌输”的局限。过去我只是通过PPT讲“钓鱼网站特征”“强密码设置方法”,学生记不住也不会用。后来我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设置“收到中奖链接要求填银行卡号”“游戏群里有免费皮肤外挂下载”“朋友转发模糊霸凌视频让帮忙扩散”三个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方案并角色扮演。有个小组在处理“扩散霸凌视频”时,不仅指出“转发侵犯隐私权”,还提出“先向班主任核实,属实则协助处理,不盲目传播”。我趁机引导他们思考“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该如何守住道德底线”,让“信息社会责任”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具体选择的素养。

合上书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仍在我脑海中回响:“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手中的“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学生思维与成长的桥梁。过去,我总以“学生会用多少软件、会写多少代码”衡量教学效果,却忽略了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明白:无论教授什么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唤醒学生的潜能。

如今,我在备课时会先思考“这个技术能帮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再设计任务;在课堂上会多留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而非一味讲解;在评价时会关注“思维过程”,而非仅看技术成果。虽然这个转变充满挑战,但看到学生从“只会模仿”变为“能自主创新”,从“害怕技术”变为“热爱技术”,我便深知这条路的价值。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继续以《给教师的建议》为指引,让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技术学习的场所”,更成为“学生素养成长的沃土”,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技术为舟,载着育人初心远航。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