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之谈”到“理性建构” ------读《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有感 游发本 作为一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已十余年的教师,我时常会陷入一种“经验主义”的窠臼。课堂流程驾轻就熟,习题讲解信手拈来,似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然而,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叩问:我的教学是科学,还是仅仅是一种习惯?我的教学设计,是真正基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认知规律,还是源于多年积累的“感觉”?正是在这种寻求突破与自省的时刻,我潜心研读了由王尚志、章建跃等教授主编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书。这本书于我而言,不啻为一场及时雨,它系统性地将我散碎的教学经验梳理、升华,引领我的教学观念从“知其然”的“经验之谈”迈向“知其所以然”的“理性建构”。 一、 颠覆与重塑:教学设计绝非“备课”的简单同义语 在接触本书之前,我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备课”。备课的核心往往是“教什么”(知识点、例题)和“怎么教”(流程、方法)。而本书开宗明义,为我重塑了“教学设计”的深刻内涵。它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为何教”和“学生如何学”。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导向的科学规划。 书中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始于对数学内容本质的深刻把握。例如,在讲授“函数”这一核心概念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出定义、讲解符号和图像。本书引导教师去思考:函数的本质是什么?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映射,是一种模型。从历史演进看,函数概念如何从模糊的“曲线”发展到狄利克雷的“对应关系”?这种高观点的审视,让我意识到,只有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在设计教学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逻辑连贯、意义丰富的认知框架,避免将活生生的数学教成僵死的条文。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学情分析”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它告诉我,教学设计不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必须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潜在思维障碍的“精准导航”。过去,我可能会凭经验估计学生哪里会困难,但本书提供了更科学的分析维度: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什么?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素材?学习新概念时可能产生哪些前科学概念或误解?例如,在引入“负数”概念时,学生已有的“多少”观念会成为障碍;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存在巨大差异。通过书中介绍的学情分析方法和案例,我学会了在设计教学前,更有意识地去“读懂”我的学生,使我的教学设计真正有的放矢。 二、 案例的深度剖析: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本书的书名中,“案例分析”是点睛之笔。如果说理论部分构建了骨架,那么丰富而详实的案例则是丰满的血肉。然而,本书的案例绝非简单的“优秀教案汇编”,其真正价值在于“分析”二字。它教会我的,不是去模仿某一个具体的教案,而是学会一种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案例分析思维”。 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剖析,都如同一位高明的导师在进行现场评课。它不仅展示“怎么做”,更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例如,在分析一堂“勾股定理”的探究课时,书中会详细解构:教师是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提供的探究工具(如网格纸、几何画板)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形成猜想的?在证明环节,是如何从特殊到一般,渗透面积证法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分析会指出,如果探究时间不足,是否会流于形式?如果教师的引导语过于强势,是否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 这种深度剖析,让我学会了如何“看门道”,而不再是“看热闹”。现在,我再观摩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或阅读教案时,会不自觉地带入这种分析视角: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可测?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层层递进,直指目标核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虚假的繁荣”还是真正思维的交锋?这种基于理论框架的审视,使我的听课、评课活动从感性的评价变成了理性的研讨,专业成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三、 核心素养的落地:从“知识传授”到“育人导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已成为教学的指挥棒。但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这些素养,曾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很多时候,容易陷入“贴标签”的误区,即讲完知识点后,生硬地总结一句“这体现了逻辑推理素养”。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书,为我提供了将核心素养“落地”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它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不是外在的附加物,而是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书中关于“数学建模”的教学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往,我认为建模是高三复习或竞赛学生才接触的内容。但书中的案例显示,从初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开始,就可以渗透建模思想。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创设一个真实、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如优化收费方案、设计交通路线),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解释回归现实”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习的就不再是孤立的方程解法,而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数学建模素养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同样,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论证,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便水到渠成;在函数教学中,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动态演示,直观想象素养便得到发展。这本书让我坚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实现数学育人价值的康庄大道。 四、 反思与展望:迈向研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掩卷沉思,《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职业态度的转变。它促使我从一个“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过去,我的教学反思多是零散的、感性的。而现在,我尝试以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行动研究。每上完一节课,我会问自己:本节课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证据是什么?教学环节中的哪个部分效果最好/最差?为什么?学生的哪些生成性资源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如何利用它们调整后续的教学?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教学案例,记录学生的典型错误和精彩解法,并尝试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背后的原因。这个过程,让我的工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创造的激情。 展望未来,我将把这本书作为我专业发展的常备手册。它不仅适用于新授课的设计,对习题课、复习课、专题课同样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我计划与数学教研组的同事们共同研读此书,以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将个人的学习心得转化为集体智慧的增长,共同推动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总而言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是一部将现代教育理论、数学学科本质与鲜活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它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与潜力;它如一座灯塔,为我未来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理性设计;其艺术性,则要求我们充满智慧,动态生成。我将带着从这本书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继续在我所热爱的数学讲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