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钥,启教学新程 —— 读《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有感莆田第一中学 林梓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深耕数载,我始终面临一个核心困惑:如何跳出 “软件操作教学” 的局限,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土壤?当我翻开刘昱华主编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时,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这本书以 “实践课堂” 与 “教研悟得” 为两翼,将理论思考与教学实例紧密结合,不仅系统解读了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涵,更用鲜活的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落地的教学路径,让我对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思考。 一、破界:从 “技能传授” 到 “素养培育” 的认知重构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曾长期陷入 “重操作、轻思维” 的误区。例如教授 Excel 数据处理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函数公式的记忆与套用,学生虽能完成习题,却无法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更谈不上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中 “实践课堂” 部分的一则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认知。该案例以 “校园垃圾分类数据统计与分析” 为主题,让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设计数据采集表、录入信息、用函数计算分类占比,最后通过图表可视化呈现结果,并提出校园垃圾分类优化建议。整个教学过程中,软件操作只是工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用数据思维分析问题、用信息手段表达观点 —— 这正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与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的有机融合。 书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用技术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非单纯掌握技术本身。” 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关键在于打破 “技能传授” 的边界,将教学目标从 “教会学生做什么” 转向 “培养学生能做什么”。例如在 “多媒体作品制作” 教学中,不再是让学生机械学习 PS 抠图、PPT 动画,而是设定 “为家乡非遗文化设计宣传短片” 的主题,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设计脚本、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既锻炼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能力,又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创新思维与责任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技能学习者,而是主动的问题解决者,课堂也从 “技术训练场” 变成了 “素养培育场”。 二、落地:从 “理论认知” 到 “教学实践” 的路径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理论高度,更有可操作的实践策略。书中 “教研悟得” 部分收录了教师们对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评价方式的深度反思,其中关于 “情境化教学” 与 “多元化评价” 的论述,为我提供了直接的教学参考。 在情境设计方面,书中提出 “三贴近” 原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学科融合。受此启发,我在 “网络信息检索” 教学中,设计了 “校园食品安全信息查询与辨别” 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搜索引擎查找本地食品安全抽检报告,对比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如政府官网、自媒体账号),辨别虚假信息的特征,最后形成 “校园食品安全信息指南”。这一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融入了 “信息社会责任” 素养的培养 —— 学生不仅学会了高效检索信息,更懂得了如何理性看待网络信息,避免被误导。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甚至主动提出 “如何举报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这种主动探究的状态,是传统教学中从未出现过的。 在评价方式上,书中强调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反对 “唯作品论”“唯技能论”。以往我评价学生的多媒体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否精美、技术是否熟练;而现在,我参考书中的评价体系,从 “问题解决能力”(作品是否解决了设定主题)、“思维深度”(是否有独特的创意与分析)、“合作能力”(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技术运用”(工具使用是否恰当)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例如在 “校园社团活动网站设计” 项目中,某小组的网站虽然页面不够华丽,但他们设计了 “社团活动预约系统”,解决了社团活动报名混乱的实际问题,我在评价中重点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这让学生感受到:技术只是服务于需求的工具,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养水平,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三、反思:从 “经验教学” 到 “专业成长” 的自我革新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我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就能应对课堂,但现在,我需要不断学习跨学科知识、关注技术发展趋势,才能设计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情境。例如书中提到的 “人工智能初步” 教学案例,教师需要了解 AI 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才能引导学生理解 “机器学习” 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教师自身的 “核心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高度与深度。 此外,书中教师们的 “教研悟得” 也让我学会了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例如我曾在 “程序设计” 教学中,因担心学生难以理解,简化了算法设计过程,直接让学生套用代码模板。但书中指出:“程序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计算思维,算法设计比代码编写更重要。” 反思后,我调整了教学策略:在 “用 Python 解决数学方程” 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题步骤(算法设计),再将步骤转化为代码,最后调试优化。虽然教学进度有所放缓,但学生真正理解了程序设计的本质,不少学生还主动尝试用代码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 这正是反思带来的教学改进。 结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与行》不是一本简单的教学参考书,而是一位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 “良师益友”。它让我明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对教学本质的回归 —— 回归到 “以学生为中心”,回归到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导,继续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让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教会学生使用技术,更能培养他们用技术创造价值、用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 “以素养为钥,启教学新程”。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