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读书心得
历史组 余瑛
一、写作缘起
今年假期,我挑中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共五册,涵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这套书不是“高头讲章”,也不是“教案汇编”,而是介于“学术”与“课堂”之间的“桥梁型”读物——正好满足我把“核心素养”转译为“教学行为”的迫切需求。以下文字既是我的阅读摘记,也是一份“如何用它快速升级课堂”的操作手记,供同仁们参考、拍砖。
二、整体印象:三个“看见”
1. 看见“课标条文”背后的学理
以往我对课标的使用停留在“找动词”——识记、理解、解释、评价——却常常忽略“为什么这条目放在这里”。丛书每单元先用“学术视角”溯源:如“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条目,作者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原则、清代“省—藩部”二元治理结构、民国初年“五族共和”话语一并托出,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课标不是“知识点清单”,而是“学术共识的浓缩”。
2. 看见“史料”如何被“切片”
高中课堂最缺的不是史料,而是“与目标精准匹配”的史料。丛书提供的是“切片式”材料:一段《明实录》不过150字,却配好“出处、句读、关键词注释、潜在争议点”。我数了一下,单“必修上”一册就给出了68条一手材料,每条都能在五分钟内读完,却足以支撑一个探究问题。
3. 看见“素养”如何被“拆解”
丛书把五大核心素养拆成三级指标,再与具体任务对应。例如“时空观念”一级指标下,分出“1.1运用时间轴”“1.2绘制空间示意图”“1.3建立因果时序链”;每条都提供“学生表现样例”。我第一次感到“素养”不再是“玄学”,而是“可观察、可评分”的行为。
三、分册精读与课堂移植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分册——把“中国史”讲成“世界史中的中国”
1. 学术收获:复线叙事
过去我讲“张骞通西域”习惯用“凿空—交流—融合”单线逻辑。丛书引用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指出“西域”同时存在汉帝国、匈奴、月氏三重势力拉锯,张骞只是其中一条“官方通道”的开启者。课堂里若只强调“中西交流”,会遮蔽“多元博弈”的底色。
2. 课堂移植:双轴年表
受此启发,我设计了“公元前138—公元前60年双轴年表”:上栏为汉廷大事,下栏为匈奴/月氏/西域城邦大事,让学生把“张骞两次出使”填进去,自然看到“交流”背后的“冲突”与“竞争”。
3. 读书笔记摘抄
“单线叙事培养的是‘传播’意识,复线叙事才能生成‘互动’意识;前者是故事,后者是历史。”——我在页边写下这句话,提醒自己:以后凡是“某某交流”的课题,先问“谁在竞争、谁被遮蔽”。
(二)《中外历史纲要(下)》分册——“全球史”怎么落地到45分钟
1. 学术收获:商品—物种—制度三维网络
丛书在“大航海时代”单元给出三组材料:
① 西班牙银饼+明代“金花银”条;
② 玉米、番薯、马铃薯三种作物图;
③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明会典》海禁条文。
作者用“白银—作物—制度”三角框架,解释一个看似矛盾的图景:海禁条文越来越严,但东南沿海白银流量却越来越大。
2. 课堂移植:一张“矛盾图”
我把三组材料印成A3工作纸,让学生用“红箭头”标“流动”,用“蓝箭头”标“禁令”,5分钟小组讨论后,他们几乎都能说出“制度与实际可以错位运行”的结论。那一刻,我体会到“全球史”不一定要讲宏大的“世界体系”,用“微观证据”同样能让学生感知“联动”。
3. 读书笔记摘抄
“全球史不是大叙事,而是大关联;关联越具体,学生越能‘看见’。”我把这句话贴在办公桌,备课时随时自查:我是否给了学生“可触摸的关联”?
(三)《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册——“制度史”如何不枯燥
1. 学术收获:制度—利益—观念三重奏
丛书讲“科举制”,先给一条《唐六典》选官条文,再附“关陇贵族”墓志拓片,最后引韩愈《讳辩》里“士族耻于与寒门同席”言论。作者指出:制度文本、利益群体、观念世界常常“错位运行”——科举条文越开放,士族越用“婚姻圈”自保。
2. 课堂移植:角色辩论
我据此设计“开元十三年选官案”情境:
甲组是“礼部侍郎”(主张按考试成绩录取),乙组是“关陇士族代表”(主张兼顾门第),丙组是“山东寒门学子”。15分钟准备后,学生现场辩论,必须引用材料原文。结果“士族代表”把韩愈文章里的“讳”字拿来当挡箭牌,现场效果炸裂。
3. 读书笔记摘抄
“制度史如果离开‘受益者’与‘失意者’,就只剩下一堆干巴巴的条文。”我把这句写成便利贴,粘在必修教材“科举”一页,时刻提醒:讲制度,先找“人”。
(四)《经济与社会生活》分册——“经济史”如何讲故事
1. 学术收获:日常生活视角
丛书在“宋代商业”单元引用《夷坚志》里“杭城夜市”笔记:卖“灌肺”“炒肺”的小贩深夜两点仍在营业。作者提示:当“宵禁”逐渐松弛,城市才出现“全天候消费”,这是“商业革命”最生活化的注脚。
2. 课堂移植:声音地图**
我让学生闭眼听一段自制音频:更鼓、叫卖、橹声、书场笑声,再睁眼在白板上贴“声音来源”便利贴。结果学生发现“夜市—运河—瓦子”构成了一套“声音网络”,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让他们感知“商业繁荣”。
3. 读书笔记摘抄**
“经济史的底层是生活史,生活史的入口是感官史。”我把这句写进教研组公众号推文,阅读量意外破万,让我意识到“感官材料”的巨大流量。
四、结语:让“桥梁”真正通向学生
读完《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我愈发确信:教师就是“学术”与“课堂”之间的桥梁。桥梁不是目的,过桥才是。此笔记既是我“过桥”时的自拍照,也是留给同伴的“路标”。倘若其中某句话、某个活动能让你的学生多抬头看一眼黑板,多提一个有质量的问题,那么这份2000多字的啰唆就值了。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