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从知识传递到思维点燃——《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从知识传递到思维点燃——《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曾献峰

曹广福教授的《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当前数学课堂最深刻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求知欲、思维参与浅薄、知识零散难融汇贯通。这部作品以问题驱动教学法为核心,构建起一套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并深切扎根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完整体系。它不仅是理论构建的丰碑,更是指导一线教师实践的明灯,为真正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一、理论基石:重新定义“问题”在教学中的核心引擎

曹教授的理论构建起点,是他对问题在教学情境中的深刻再定义。在本书中,问题绝非仅是教材章节末尾的几道练习题目,更不是教师为引出预设答案而抛出的简单提问,它被赋予了更核心、更鲜活的意义——“问题是驱动学生认知冲突的引擎,是点燃探索热情的引信,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思维载体。

(1)从单一知识点到认知冲突的转化: 书中精辟指出,真正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首先要能精准地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关键在于问题需在学生既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目标之间巧妙地制造冲突,让学生清晰感知到自身认知的不足,从而产生主动填补空白的内在驱动力。问题如同认知的催化剂,只有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渴望,他们才可能真正开始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2)从零散提问到结构化问题链的跃迁: 本书尤为强调问题链的系统构建。零散、孤立的问题难以支撑起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纵向贯通。曹教授倡导教师应宏观设计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递进性的问题序列,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同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高峰的阶梯。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不仅能系统覆盖核心知识脉络,更能有效模拟数学发现的历史路径和思维规律,促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反思的完整学习过程。

(3)从封闭求解到开放探究的思维拓展: 书中大力推崇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创设。这类问题往往没有唯一标准答案,或拥有多种解法探索可能,甚至答案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破除学生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性,转而拥抱多元视角和深度推理的思维习惯,从而真正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践蓝图: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路径

本书的精华不仅在于理论层面的深刻阐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具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南,为一线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课堂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1)问题设计的

真实性是关键: 曹教授强调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或社会现实。例如,在引入函数概念时,不应仅给出抽象的y=f(x)符号定义,而是设计一个停车场计时收费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探索哪些变量在变化、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关联。真实的问题背景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理解数学应用价值的基础土壤。

在认知突破点: 问题的设计要精巧地设置在学生理解新概念或应用新方法的关键节点上。比如在讲授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可以从用一条直线能将一个圆分成几部分?开始,逐步过渡到如何用方程判断位置关系?再到挖掘其数学本质(圆心距与半径关系),将抽象几何关系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可主动探究的认知路径。

(2)课堂组织中的

放手探究: 问题驱动模式要求教师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讲授学生探究迁移。教师抛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尝试猜想、动手验证。课堂时间不再被教师的语言填满,而是被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主导。

智慧引导: “放手并非放任。教师角色转变为探究的引导者思维的支持者。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善于倾听、精准捕捉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抛出启发性的子问题或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时,引导其反思、质疑、优化,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通过富有智慧的追问引导对话深化学生思考。

(3)思维可视化的

展示思维过程: 问题驱动教学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外显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无论对错),清晰阐述推理逻辑(哪怕不完善),乐于展示不同的解法(即使复杂或非最优)。板书设计、小组讨论记录、学生讲解环节、课堂对话等都是使思维过程可见的重要途径。

评价聚焦思维品质: 教学评价的标准应随之转变。书中强调,评价不应局限于答案的正确性,更要关注学生思考中的逻辑严谨性、策略选择的合理性、表达的清晰度、思维的创新性以及反思的深度。对错误答案背后的思维闪光点(如独特视角、部分合理性)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

三、核心价值: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深远意义

曹广福教授在书中构建的问题驱动教学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内驱力的激活数学学科本质的体悟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抽象性、应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理解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和工具的双重魅力。

四、挑战与反思: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现实落地

尽管本书描绘的图景令人振奋,但在实际教学中全面落实问题驱动仍面临挑战:

教师素养的高要求: 有效设计高质量、结构化的问题链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数学理解、清晰的学情把握、精准的课堂调控能力和丰富的教学智慧。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核心前提。

课堂时间的精管理: 探究活动通常耗时较长,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平衡探究的深度和教学的进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习惯的渐进培养: 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往往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学会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和深度探究的学习方式。

《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是曹广福教授对新时代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刻洞察与行动指南。它启示我们,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远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在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在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以及持续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