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唤醒师者之心:从自我认同走向共同体的光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教学勇气》读书体会

、                                                                                                     ——唤醒师者之心:从自我认同走向共同体的光

                                                                                                                                       占国忠

当我们谈论教育改进时,目光总是习惯性地投向外部:更先进的课程体系、更巧妙的教学技巧、更智能的技术设备,或是更严苛的考核标准。然而,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探索教师内心世界》却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转向,一次勇敢的“向内航行”。这本书并非提供又一套教学“方法论”,而是直指教育的核心——教师的心灵。它深刻地揭示,真正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教学的困境本质上是教师内心景观的投射,而破解之道,在于重拾连接我们自身、学生与学科之间的“勇气”。

一、 教学的恐惧:分离的阴影与内心的战争

帕尔默开篇便直面了一个教育中普遍存在却鲜被言说的秘密:恐惧。不仅是学生在恐惧——恐惧失败、恐惧出丑、恐惧不被接纳;教师同样深陷于恐惧之中:恐惧课堂失控、恐惧学生质疑、恐惧在同行面前显得无能、恐惧自己的教学无法达到外部的期望。

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一种深刻的“分离感”。我们被训练将自己与学科分离,将自己与学生分离,甚至将内心的“教师”角色与真实的“自我”分离。我们躲在厚厚的教案、权威的术语和僵化的评分标准后面,以为这是在保护自己,实则是在制造更大的孤立。帕尔默犀利地指出,这种分离导致了教学的“内心战争”:我们信奉的教育理念与不得不执行的应试要求相冲突,我们渴望与学生建立真诚的联系却又害怕失去权威。

于是,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防御性的空间。教师用冰冷的客观主义语言(“这只是考点,与我个人无关”)来 distancing自己,学生则以沉默或迎合来保护自己。在这样的空间中,真正的学习——那种需要冒险、需要暴露无知、需要灵魂碰撞的学习——几乎不可能发生。这精准地解释了为何在看似忙碌的课堂中,真正的智力探索和心灵共鸣却如此稀缺。

二、 自我认同与完整:好教学的根本源泉

面对恐惧与分离,帕尔默开出的解药并非更多的教学技巧,而是 “自我认同”与“自我完整”。这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我们教授的不是学科,而是我们自己。

“自我认同”是指构成我作为“人”的所有力量联合在一起的方式,是一种与我自身内心深处对话、认识自己天性与边界的能力。“自我完整”则意味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都能活得真实,不让我的“教师”角色与我的本心割裂。

一个实现了自我认同与完整的教师,能够将他的个性——他的热情、他的困惑、他的人生体验——融入教学。当他讲授一首诗时,他不仅是在分析韵律,更是在分享这首诗如何触动他的灵魂;当他探讨一个科学原理时,他展现的是他对宇宙奥秘发自内心的惊叹。这种教学是透明的、真诚的,因而也是富有感染力的。它向学生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知识不是冷冰冰的信息,而是与鲜活的生命体验相连的。这样的教师,无需依靠威权,便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进入探索的旅程。因为学生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知识贩卖机,而是一个真实的、在求知路上与他们同行的生命。

三、 悖论的张力:走向超验的第三事物

帕尔默提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悖论”,即承认并拥抱教学空间中看似对立的两极。一个充满张力的课堂应该同时是:

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既令人愉快又充满挑战。

既鼓励个人发声又尊重团体共识。

既欢迎沉默又期待表达。

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聚焦于学科的大传统。

既支持个人独处又让团体有凝聚力。

这种悖论的思维,帮助我们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消除张力,而在于驾驭张力,就像小提琴手通过琴弦的张力奏出美妙的音乐。其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将注意力从“自我”(教师如何表现)转向那个“超验的第三事物”——即我们所认识的“伟大事物”(the Great Things),也就是学科本身的核心主题。当教师和学生共同围坐在一个需要被探索的谜题、一个复杂的文本、一个科学现象周围时,师生关系就不再是“我-它”的等级关系,而是变成了“我们-它”的共同体关系。我们成为共同面对真理的伙伴,恐惧自然消解,真正的共同对话得以展开。

四、 于共同体中聆听:走向不分离的生命

然而,实现自我认同和驾驭悖论,无法在真空中完成。教师内心的孤寂是教学勇气最大的腐蚀剂。帕尔默因此强烈呼吁建立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它不是流于形式的教研会议,而是一个能够进行“对话”的、有纪律的、求真务实的安全空间。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们可以坦诚地分享自己的失败与困惑,可以就一个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非评判性的探讨。其目的不是寻求一个标准答案或“最佳实践”,而是通过彼此的讲述和聆听,相互镜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教学的内心景观。这样的共同体能够为教师提供心灵的支持和智慧的启迪,让他们明白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从而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五、 对当代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启示

在应试压力巨大、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的今天,《教学勇气》的价值尤为凸显。对于高中教师而言:

对抗职业倦怠的良方: 倦怠的根源 often 是意义感的丧失和内心的耗竭。帕尔默指引我们回归教学的初心——不是为了生产高分机器,而是为了与年轻生命共同探索真理。重新连接学科与自己生命的热忱,是抵御倦怠的最强力量。

处理师生关系的智慧: 面对青春期复杂敏感的高中生,试图用权威去压制往往是无效的。帕尔默教导我们,真正的权威来自于真诚、来自于知识的魅力、来自于将学生视为平等的求知伙伴的尊重。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求知欲和脆弱一面,反而能建立更深的信任。

超越技术主义的迷思: 当教育改革过分聚焦于技术层面时,帕尔默提醒我们,如果教师的内心是枯竭的、恐惧的,那么再好的技术也只会被异化为控制的工具。教育的改变,必须从唤醒师者之心开始。

《教学勇气》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它不提供捷径,反而揭示了一条更艰难但也更真实的路径——内在的成长之路。它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或技巧,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将完整的、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他们一起,怀着敬畏与好奇,走向那个被称为“真理”的明亮世界。

阅读此书,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怯懦与分离。但它同时又是一种深刻的慰藉和一种强有力的召唤。它慰藉我们,教学的困惑与痛苦是普遍的,我们无需独自羞愧地承受;它召唤我们,鼓起勇气,返回自己的内心,整合破碎的自我,然后,带着完整的生命,再次走进教室。因为,唯有心灵,才能触碰另一个心灵。这,正是教学之所以是一门艺术的终极奥秘,也是教育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所在。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