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生涯注入“活水” ——读《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有感 莆田一中 林海君 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处理各种班级事务中,不知从何时起,“职业倦怠”这个词像一层淡淡的铁锈,悄无声息地爬上了许多教师的心头。星期日的夜晚,不再是放松的尾声,而是带着一丝焦虑和沉重感的开始。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遇见了《让教师期待星期一》这本书。它不像一本刻板的理论教材,更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同行者,为我拨开迷雾,指明了重新点燃教育热情的方向。 通读全书,我最大的体会是:**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本质并非追求轻松无压的工作,而是重建工作的意义感、掌控感和成长感。** 这本书没有提供不切实际的“快乐鸡汤”,而是从教育工作的本质和教师的内心需求出发,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我的心得体会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 从“燃烧自己”到“滋养自己”:教师幸福感的源头活水 传统的教育观念常常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比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这种观念隐含着一个危险的逻辑:教师的能量是有限的,终有燃尽的一天。《让教师期待星期一》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它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量充盈、内心丰盈的个体。 书中引导我们思考:除了学生,什么还能滋养你的灵魂?是阅读一本好书,是坚持一项运动,是与家人的温馨时光,还是发展一项个人爱好?我深刻认识到,过去我常常将“工作”与“生活”截然对立,为了工作牺牲了太多个人时间,结果反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更容易枯竭。这本书教会我, “自我滋养”不是对工作的背叛,而是高效工作的基石。只有我们先把自己这只“水桶”装满,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去浇灌学生。我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留出时间,神奇的是,当我带着更平和、更愉悦的心态走进教室时,我发现课堂的氛围也变得更加积极了。 二、 聚焦“微小的胜利”:在过程中寻找成就感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其成果往往不会立竿见影。如果我们只将期待寄托于遥远的未来(比如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那么就很容易在漫长的日常中感到无力与挫败。这本书提出的一个关键方法是:关注并庆祝“微小的胜利”。每一天的教学中,都藏着无数个微小的闪光点:一个总是走神的学生今天认真听讲了五分钟;一个内向的孩子终于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班级的卫生比昨天有了一点点进步;自己设计的一个新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这些瞬间,就是构成我们职业幸福感的砖石。我开始尝试用简单的日记记录下这些“小确幸”,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复盘。它让我把注意力从“还有什么没做好”转移到“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上。这种心态的转变,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让我更能享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对每一个新的一天都充满期待,因为我知道,那里一定蕴含着新的、微小的胜利。 三、 构建“成长型思维”:把挑战视为机遇 教师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挑战:突如其来的教学改革、难以沟通的家长、行为习惯特殊的学生……面对这些,我们很容易陷入抱怨和固定型思维,认为“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这件事我无能为力”。 《让教师期待星期一》鼓励教师建立 “成长型思维”。书中指出,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个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的机遇。那个难以管理的学生,是在考验我们的课堂管理智慧和共情能力;那次不成功的公开课,是帮助我们反思教学设计的宝贵契机。当我们把思维模式从“我做不到”转变为“我怎样才能做到”时,工作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个等待攻克的关卡,每过一次关,我们的“经验值”和“装备”就提升一级。这种将自身置于持续成长轨道的认知,让星期一不再是又一个“麻烦的开始”,而是充满新奇挑战的“冒险之旅”。 合上书本,我深感《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提供的不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种看待教育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哲学。它提醒我们,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成就学生,更在于成就一个不断进化、充满活力的自己。期待星期一,就是期待与那个在专业和人格上都在不断成长的自己相遇。 如今,我依然会面对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但我的内心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因为我深知,教育的幸福感,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它就在每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课堂里,在每一次与学生的真诚互动中,在我们不断自我滋养、自我更新的生命历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最终是为了让学生遇见一个更好的老师,也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拥有一个更完整、更幸福的人生。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