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为知识绘制地图,让思维可见可循

——读《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龚荔群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漫漫长路上,我时常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对零散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真正理解生命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联系?从DNA的复制到蛋白质的合成,从神经调节到生态系统,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的网络。传统的线性笔记往往割裂了这种联系,使学生陷入“学得快,忘得也快”的困境。正当我寻求破局之法时,《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开始尝试用色彩、线条和关键词,与学生共同绘制一幅幅生动的“生物学思维地图”。

初读此书,我认识到思维导图远非一种简单的笔记技巧,其核心在于模拟人脑放射性的思维模式,强调知识的可视化、结构化和关联化。它犹如一棵知识树,从核心概念(主干)出发,生发出关键要点(主枝),再蔓延出具体细节(枝叶),辅以图像、颜色和符号,充分调动左右脑功能。这种理念与高中生物学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命活动存在内在联系的特点不谋而合。

一、 化零为整:构建章节知识体系

我的首次成功实践是在单元复习课上。例如,在学完《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后,学生面对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一大堆名词和功能,常常感到杂乱无章。我引导学生以“细胞”为中心词,共同构建一幅思维导图。

过程如下:我们将中心词写在纸张中央,画上一个细胞轮廓的简图。然后引出三大主支:“细胞膜”(控制和交流)、“细胞质”(代谢中心)、“细胞核”(控制中心)。

“细胞质”分支下,继续延伸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将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作为次级分支,并用关键词简要标注其结构和功能(如“线粒体”旁标注“动力工厂”、“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最关键的一步是绘制关联。我们用虚线箭头连接相关的细胞器,并注明关系。例如,从“核糖体”画箭头指向“内质网”,旁注“合成分泌蛋白”;从“内质网”指向“高尔基体”,旁注“加工、运输”。

通过这番操作,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细胞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分工协作的“生命车间”。思维导图帮助他们将课本上分散的几节内容整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从“点”连成了“网”,记忆的牢固度和理解深度显著提升。

二、 化抽象为具体:解析复杂生理过程

对于动态、复杂的生理过程,思维导图更能发挥其优势。在讲授《光合作用》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地点、条件、物质变化、能量转换关系错综复杂,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鼓励他们用思维导图来分解这一过程。

设计思路:以“光合作用”为中心,分出两大主干:“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反应分支下,再延伸出“场所:类囊体薄膜”、“条件:光、色素、酶”、“物质变化:水的光解、ATP的合成”、“能量转换:光能→活跃化学能”。

暗反应分支下,则延伸出“场所:叶绿体基质”、“条件:酶、ATP、[H]”、“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3的还原”、“能量转换: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最后,在两个主干之间用醒目的箭头连接,标明“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这样,一个抽象的过程被清晰地解构为几个逻辑层次,学生可以按图索骥,理解两个反应阶段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效避免了概念的混淆。

三、 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特别强调,思维导图是激发创造力的工具。我将其应用于探究性学习中,收到了奇效。在学习《遗传与进化》模块前,我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以“基因”为核心,自由发挥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展示你所知道的与基因相关的一切。

结果令人惊喜。有的学生从基因联系到DNA、染色体;有的联想到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变异;有的则想到了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甚至联系到伦理问题。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虽不完美,但充分展现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在课堂分享时,我以他们的导图为蓝本,引导大家补充、修正,共同构建起本章的知识框架。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建构者。

反思与小结:思维导图是工具而非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意识到,思维导图并非万能钥匙,需要合理运用。

首先,要注重思维过程而非绘画技巧。初期有些学生过于追求画面的美观,忽略了内容的逻辑性。我及时引导,强调“思维”重于“导图”,清晰、准确反映知识内在联系才是根本。

其次,需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思维导图适合知识梳理和复习,但在新概念引入、实验操作和深度逻辑推理时,教师的精讲、演示和学生的独立练习仍不可替代。它应作为我们教学工具箱中的一件利器,而非唯一工具。

最后,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尤其是初期,需要示范中心词如何确定、分支如何划分、关键词如何提炼。逐步放手,让学生从模仿到独立创作,最终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种“渔”,它赋予学生一种组织信息、梳理逻辑的有效方法。当看到学生们能够自信地拿起彩笔,为复杂的生物学知识绘制出一张张清晰、独特的“认知地图”时,我深知,这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思维能力的锤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这一工具的更广泛应用,愿与学生们一起,在五彩的线条与关键词之间,探寻生命科学的无穷奥秘。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