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优秀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唐少萍
一、初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觉醒
翻开《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优秀教学设计》一书,扉页上“以素养为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我对英语教学的固有认知。作为一名执教十年的高中英语教师,我曾长期困于“词汇—语法—阅读”的传统教学闭环,将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然而,书中开篇即强调:“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需聚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维度。”这一界定让我意识到,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绝非“应试工具”,而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沟通者”“思考者”与“文化传承者”三重身份。
书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尤为震撼。例如,北师大版《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 6 The Admirable”单元,不再局限于单篇课文的词汇语法讲解,而是以“致敬榜样”为主题,整合阅读、写作、口语等模块:通过分析科学家屠呦呦的英文传记培养信息提取能力(语言能力),对比中外科技发展历程深化文化认同(文化意识),辩论“成功的关键因素”锻炼批判性思维(思维品质),小组合作制作人物海报优化学习策略(学习能力)10。这种“四维一体”的设计打破了我对“碎片化教学”的依赖,让我重新思考:如何让课堂成为素养生长的土壤?
二、深研:四大素养的实践路径与案例启示
1. 语言能力:从“知识记忆”到“意义建构”
传统教学中,我常让学生死记硬背3500词和语法规则,但书中指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更涵盖语篇知识和语用能力,需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理解—表达—互动’循环提升。”例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eople of Achievement”单元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语篇逻辑(语篇知识),再以“给联合国粮农组织写建议信”的任务模拟真实交际(语用能力),最后用英语汇报研究成果(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breakthrough”“sustainable”等核心词汇,更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这让我反思自身课堂:过去让学生反复操练“宾语从句”语法填空,却从未让他们用宾语从句描述身边的科技变化。此后,我在教学中增设“英语微演讲”环节,要求学生用所学语法结构分享“家乡的环保措施”,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升。
2. 文化意识:从“文化输入”到“价值认同”
“文化意识绝非简单的‘节日习俗’‘饮食差异’,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文化立场与态度,增强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书中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文化教学”的浅层理解。在“Space Exploration”单元案例中,教师将“中国航天发展史”与“国际空间站合作”相结合:学生用英语制作“嫦娥探月工程”时间轴(文化自信),对比中美航天政策差异(国际视野),最终以“太空资源共享”为主题撰写倡议书(责任担当)。这种设计让文化学习超越了“猎奇式”的表面认知,升华为对“科技无国界,合作促发展”的深度思考。
受此启发,我在“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单元中,不再单纯介绍圣诞节、春节的习俗,而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辩论会”:正方观点“洋节入侵冲击传统文化”,反方观点“文化交融促进社会进步”。学生在搜集英文论据、驳斥对方观点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深化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我终于明白,保护春节不是拒绝圣诞,而是用英语讲好‘年兽的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团圆文化。”
3. 思维品质:从“标准答案”到“多元探究”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隐性引擎,需通过分析、评价、创新等活动培养逻辑性与批判性。”书中以“阅读教学”为例,批判了“逐句翻译+选择题讲解”的传统模式,提出“三阶提问法”:事实性问题(What did the author say?)— 推理题(Why did he mention this example?)— 评价题(Do you agree with his view? Why?)36。在人教版必修第三册“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单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巴黎协定》英文节选后,追问:“If you were a negotiator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what demands would you put forward?”学生需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权等因素进行辩证思考,而非机械复述文本观点。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因学生“偏离标准答案”而打断其发言的场景。如今,我在课堂中增设“思维留白”环节:播放TED演讲《Climate Change Is a Justice Issue》后,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列出“最具争议的三个论点”,并分组用英语展开辩论。学生的思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甚至提出“碳关税是否加剧全球贫富差距”等深刻问题,这正是思维品质提升的生动体现。
4. 学习能力:从“被动接受”到“自主调控”
“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脚手架’,包括学习策略、渠道拓展与态度养成。”书中“学习日志”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学生每周用英语记录“本周学习难点—解决方法—反思改进”,教师通过日志了解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有学生在日志中写道:“I struggle with listening to news reports. I plan to listen to VOA Special English for 10 minutes daily and take notes of key words.”教师据此推荐“影子跟读法”资源,并定期检查其笔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闭环。
以往,我习惯为学生制定“统一学习计划”,却忽视了个体差异。借鉴书中方法后,我在班级推行“学习策略分享会”: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背单词技巧”“阅读提速法”,并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策略”。这种同伴互助模式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正如书中所言:“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三、践行:从“理念认知”到“课堂重构”的突破
1. 教学目标的“四维融合”
在设计“Festivals”单元教学时,我不再简单罗列“掌握10个节日词汇,学会过去分词作定语”,而是重构目标:
语言能力 :能用英语描述至少3个节日的习俗与象征意义; 文化意识 :对比中西方节日背后的价值取向(如春节的“家族伦理”与圣诞节的“宗教情怀”); 思维品质 :通过“节日商业化利弊”讨论,培养辩证思维; 学习能力 :利用“英语学习APP”搜集节日英文素材,制定个性化学习清单。
目标明确后,课堂环节自然围绕素养展开:课前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习能力),课中小组展示+辩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课后撰写“文化反思日记”(文化意识)。
2. 教学评价的“多元转型”
书中“过程性评价”理念促使我改革评价体系:
取消单一月考排名 ,改为“素养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英语演讲视频、辩论手稿、学习日志等; 引入“同伴互评” :学生用英语为小组展示打分,评价标准包括“观点清晰度”“语言准确性”“团队协作度”; 增设“素养勋章” :如“文化使者勋章”(表彰跨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达人勋章”(表彰批判性思维)。
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从“惧怕考试”转变为“期待展示”,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会主动看BBC纪录片,说要为‘语言能力勋章’积累素材,学习劲头完全不同了。”
四、反思: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平衡
尽管书中理念先进,但实践中仍面临挑战:课时紧张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学困生能否适应探究式任务?书中“教学现实应对策略”章节给出了答案:“小步迭代,分层实施。”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可将“单元项目”拆解为“每日微任务”:周一学词汇,周二练句型,周三写段落,周四小组整合,周五展示。这种“降低坡度”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此外,书中强调“教师即研究者”,鼓励通过“教学日志—案例分析—行动改进”的循环提升专业能力。我开始坚持每周记录“素养教学反思”,例如:“今天的辩论会超时了,下次需提前设定发言时长;学困生李同学主动用英语反驳对方观点,应及时给予‘勇气勋章’激励。”这种持续反思让我的教学改革从“盲目模仿”走向“理性创新”。
五、结语:让素养之光照亮课堂的每个角落
合上《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优秀教学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维火种”——它点燃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唤醒对文化的思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言:“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教师要做的是松土、施肥、浇水,让素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
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南,继续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重构:让语言学习成为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文化意识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让思维品质成为创新的引擎,让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发展的基石。相信当每个课堂都充满“素养的温度”,学生定能成长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思维拥抱世界变化”的时代新人。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