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美术教育》读书心得 美术组:曾希斌 在传统美术教育的课堂里,我们似乎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前示范绘画技巧,学生在座位上机械模仿,最终交出的作品如同从同一个模具中复刻而出,缺乏个性与思考。当我带着对当下美术教育困境的困惑,翻开钱初熹教授所著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美术教育》时,书中对项目式学习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不仅打破了我对美术教学的固有认知,更让我看到了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清晰方向。 钱初熹教授作为美术教育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书中并未停留在理论的空泛阐述,而是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系统梳理了项目式学习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逻辑与实施路径。她明确指出,传统美术教育过于侧重技能传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项目式学习以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 为核心,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让美术学习从 “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探究”,从 “单一技能训练” 升级为 “综合素养提升”。这一观点直击传统美术教育的痛点,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美术教育的本质并非培养 “画得像” 的模仿者,而是要培育具有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的完整的人。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对项目式学习美术课程设计的详细拆解。钱教授提出,一个完整的美术项目式学习,需要经历 “主题确立 — 问题驱动 — 方案设计 — 探究实践 — 展示评价” 五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与创造。例如,书中提到的 “校园文化墙设计” 项目,教师并未直接规定绘画内容与风格,而是以 “如何通过文化墙展现校园精神” 为驱动问题,让学生分组调研校园历史、采访师生需求、查阅艺术风格资料,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绘画、构图等美术技能,还锻炼了沟通协作、数据分析、文化提炼等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了 “在做中学”“在创中学”。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美术学科的边界,将美术与生活、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与人文温度,也让美术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此外,书中对项目式学习评价体系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传统美术评价往往以 “作品好坏” 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而钱教授提出的 “多元评价体系”,既关注最终的艺术成果,更重视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探究深度、创新意识与成长变化。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甚至社会评价(如校园文化墙项目中师生的反馈);评价维度也更加丰富,涵盖技能运用、创意表达、文化理解、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更客观、全面,还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反思与自我提升,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往的美术教学实践。曾经,我也过于注重技巧的讲解,总担心学生 “画不好”,却忽略了他们 “想画什么”“为什么画”。而项目式学习让我明白,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掌握技能、提升素养。同时,我也意识到,推行项目式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不再是 “知识的灌输者”,而是 “项目的引导者”“资源的提供者”“困难的解决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课程设计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与课堂调控能力,也需要教师打破固有思维,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美术教育》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为身处教育变革中的美术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与可行的路径,也让我们看到了美术教育未来的无限可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入课堂,从身边的真实情境出发,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美术项目,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创造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习者。我相信,当美术教育以项目为桥,连接起知识与生活、技能与素养、个体与社会时,一定能绘就出更加生动、多元、有温度的教育新图景。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