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唤醒心灵的旋律》读书心得:重塑高中音乐教育的灵魂与价值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唤醒心灵的旋律》读书心得:重塑高中音乐教育的灵魂与价值

莆田第一中学 周婷婷

在普遍的高中记忆图景中,音乐课往往被定格为一个轻松、愉悦乃至略带边缘化的剪影。它常常在数理化的精密逻辑与文史地的浩瀚背诵的夹缝中求生,成为课程表上一抹可以“放松”的亮色,却也难免沦为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装饰品”。然而,当我深度阅读并沉思《唤醒心灵的旋律:高中音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这本书后,我固有的认知被彻底解构与重塑。这本书如同一部恢弘的交响乐,以其深刻的洞察与澎湃的激情,引领我重新审视高中音乐教育的本质,让我坚信它绝非学业负担之外的“甜点”,而是关乎个体灵魂塑造、情感培育与人文素养奠基的“精神正餐”。

一、 目标的嬗变:从“技艺传授”到“全人教育”的升华

本书最撼动人心的核心论旨,在于它旗帜鲜明地将高中音乐教育的目标从狭隘的“技艺传授”提升至了广阔的“全人教育”殿堂。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音乐教育长期深陷两大误区:其一,是将其视为培养专业音乐家的“预备役”或“选拔赛”,在课堂上过度聚焦于艰深的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的精准度以及乐器演奏的技巧难度,这种“精英化”取向使得绝大多数非专业方向的学生感到隔阂与压力,从而丧失了亲近音乐的兴趣与勇气。其二,则是将其矮化为浅尝辄止的“音乐欣赏课”,流程化地播放一些经典名曲,辅以作曲家生平的简单介绍,却缺乏对音乐本体结构、情感内涵与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与引导,使课堂流于形式,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

而本书所倡导的现代音乐教育,其灵魂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的三位一体。它的终极目的,并非培养少数舞台上的演奏家或作曲家,而是旨在塑造每一个学生成为“情感丰沛、懂得审美、善于表达、内心坚韧”的完整的人。课堂上,学生通过沉浸于巴赫复调音乐中数学般的严谨与神性之美,感受贝多芬交响曲中与命运抗争的磅礴力量,体验肖邦夜曲中诗意的忧郁与浪漫,乃至解码爵士乐即兴背后自由的灵魂与流行音乐中鲜活的时代脉搏。音乐课堂,由此化身为一个安全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场域。在这里,青少年们学习如何识别、接纳并表达那些在成长中汹涌却难以名状的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渴望。他们通过与伟大音乐作品的共情,建立起与人类共通情感的连接,这种能力的习得,对于正处于自我认同与人格塑造关键期的高中生而言,其价值远胜于任何单一学科的知识点灌输。它培养的是一种深层的情绪智力(EQ)与情感韧性,这是应对未来复杂人生挑战的无价之宝。

二、 音乐的维度:作为“文化密码”与“思维体操”

本书带给我的第二个重大启示,是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维度,将其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提升为承载深厚文化的“密码本”与训练综合思维的“体操房”。

首先,音乐是解码历史的“时间胶囊”与理解文明的“文化镜像”。书中以大量精妙的案例论证了音乐与历史、社会、哲学的不可分割性。聆听《黄河大合唱》,那奔腾的旋律与激昂的合唱是中华民族危亡关头集体呐喊的声音化石,能瞬间将学生带入那段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感受超越课本文字的震撼。剖析鲍勃·迪伦的歌词,不仅是欣赏民谣,更是切入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反战、平权等思潮的一个犀利视角。探究非洲鼓乐的复杂节奏体系,则可以理解其 beyond entertainment 的社群沟通、仪式庆典等社会凝聚功能。这种跨学科的、情境化的教学视角,使音乐课变成了一个联通文史哲的枢纽站。它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起立体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深刻理解艺术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敏锐感应器与记录者。

其次,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思维体操”。作者深刻论述了音乐学习对大脑认知能力的全面促进。阅读乐谱、协调肢体演奏乐器、参与合唱中的声部配合,这些活动极度需要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推理能力以及复杂运动的协调能力。特别是合奏与合唱,它更是一种高级的社交智力与团队协作训练。每个参与者必须学会在保持自身声部准确的同时,敏锐地倾听其他声部,时刻调整以达成整体的和谐。这种“和而不同”的协作体验,是对未来社会所需合作精神的绝佳预演。音乐,在此意义上,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严谨的逻辑训练与高效的团队实践。

三、 现实的映照与未来的展望:理想与困境之间的桥梁

在畅游于本书所勾勒的理想图景之时,我无法不将其与我们所处的现实进行对照。在当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生态下,高中音乐教育依然面临着课时被挤压、资源不均衡、评价体系单一等严峻挑战。许多学校的音乐课依然停留在“听歌唱歌”的浅层模式,其巨大潜能远未被发掘。

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提供了诸多切实可行的“路径”。它强调,音乐教育的改革,首先源于教育者观念的彻底转变——必须从“为音乐而教育”转向“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性与包容性,大胆地将优秀的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电子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纳入课堂,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形成对话,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最后,教学方法应强调“体验”与“创造”,减少单向灌输,增加小组合作创作、音乐剧排演、数字音乐制作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音乐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合上书本,《唤醒心灵的旋律》余音绕梁。它让我深刻认识到,高中音乐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播下一颗颗种子——美的种子、善的种子、智慧的种子。它或许不能直接提升考试的分数,但它所滋养的情感深度、文化视野、协作精神与创造潜能,恰恰是构成一个人终身幸福与完整人格最核心的要素。在日益功利化和碎片化的时代,这种触及灵魂的教育显得尤为珍贵。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只会答题的“优秀考生”,而是更多懂得聆听内心与世界共鸣的、丰盈的“人”。而音乐教育,正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它理应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从配角的身份焕发主角的光彩,真正成为唤醒每一个年轻心灵的那段不可或缺的、最美的旋律。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