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表扬里的温度 ——读《一线表扬学》随想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表扬里的温度

——读《一线表扬学》随想

语文组 刘一兵

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没有艰深的理论术语,倒像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坐在身边聊天,说的都是课堂里最平常的事儿,却句句戳中我心里那些没琢磨透的困惑。尤其是读到“表扬不是口头禅,是看见学生心里的光”这句话时,忽然想起自己教学生涯里的好多片段,那些关于“怎么夸学生”的迷茫,好像都有了一点答案。

以前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总觉得“表扬”是件简单的事。学生回答对了问题,说句“很好”;作文写得不错,批个“优秀”。可渐渐发现,这些轻飘飘的肯定,像撒在水面的米粒,没等学生接住就沉下去了。有次讲一篇文言文,让学生谈对文中核心观点的理解,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站起来,声音小小的,说不出完整的观点,只断断续续提到“觉得古人看待某件事的态度,比我们更坚定”。我当时怕耽误课堂进度,只含糊说了句“有想法,坐下吧”,后来看到她低下头,那节课再也没抬起来过。读了书才明白,我那时缺的不是表扬的意愿,是“看见”的耐心——她能从晦涩的文言里读出这份独特的感受,这份细腻本就该被认真接住,哪怕只是说一句“你能关注到古人对这件事的态度,这点很特别”,或许就能留住她心里那点想表达的勇气。

管老师说“具体的表扬才是有效的”,这点我后来在作文批改里试着做了改变。以前批作文,总爱写“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学生拿到本子,大概也只知道自己没写差,却不知道好在哪儿。有次一个男生写一篇课文的读后感,没按常规分析文本内容,反而写了自己生活里类似的经历,说“突然懂了课文里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选择”。我没再写套话,而是在评语里写:“你把自己的经历和课文里的情感连在一起,让课文里的内容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而是真的能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事,这种联系特别打动人。”下次上课,他主动把作文本举给同桌看,眼里的光藏都藏不住。原来表扬不是给个“好”的标签,是帮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知道“我这样想,是对的,是有价值的”。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里说的“别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高中语文班里,学生的差距太明显了:有的学生读一遍文言文就能背下来,有的学生要逐字查字典才能读懂;有的学生写作文能引经据典,有的学生能把事情说清楚就不错了。以前我总想着“要让大家都达到同一个标准”,结果基础弱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有次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我觉得自己永远也学不好语文”。读了书之后,我开始试着给不同学生找不同的“表扬点”:基础弱的学生,只要能把文言句子翻译通顺,就夸他“这次比上次多译对了两个词,进步很明显”;不爱写作的学生,只要作文里有一句真实的话,就圈出来说“这句话写得特别真诚”。慢慢发现,那些以前低着头的学生,开始愿意主动问问题了,有个学生甚至在作文里写“原来我也能把语文学好”。原来表扬不是选“最好的”,是帮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好”,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值得被看见。

当然,也不是没有困惑。有时候夸得多了,会担心学生变得经不起批评,万一以后遇到挫折怎么办?管老师在书里提了一句“表扬要基于事实,批评要带着温度”,倒给了我启发。上次有个学生写作文,观点很新颖,但错别字很多,我先在评语里肯定他“能想到这个角度,很有创意”,再接着说“如果能把这些错别字改过来,你的想法会更清晰地被大家看到”。他后来主动找我改错别字,还说“老师,我下次要让想法和字一样好”。原来批评和表扬不是对立的,只要先接住学生的努力,再轻轻指出不足,他们反而更愿意去改。

合上书,窗外的阳光刚好照在教案本上,上面记着下次要讲的新课文。忽然想起,下次上课,可以多听听那些平时不说话的学生的想法,哪怕只是一句零碎的感受,也该认真回应。管老师的书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方法,只是提醒我们,教学里最珍贵的,是对学生的“看见”——看见他们的努力,看见他们的困惑,看见他们心里那点想学好语文的火苗。而表扬,就是给那点火苗添上一点柴,让它慢慢烧起来,照亮他们学习语文的路。这样想来,以后的课堂,好像又多了一点值得期待的温暖。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