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抵达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抵达

方亮

“没有抽象的学生,只有具体的生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如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教育不是雕刻标准件,而是唤醒独一无二的心灵。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仿佛与一位智慧长者围炉夜话。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只有课堂里真实的喘息声:那个总在数学课折纸飞机的男孩,那位因父母离异而沉默的女孩,那堂因突发暴雨而转向观察自然现象的语文课……这些片段让我看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人”的土壤上播种知识,用爱的光照亮每一个具体生命的成长轨迹。

一、教育原点:从“知识传递”到“生命观照”的范式革命

“没有抽象的学生”:个体差异即教学资源。书中反复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宇宙进入教室的独立星球。”我曾为四年级学生统一布置作文题《我的梦想》,却收效甚微。直到读到苏氏的案例才顿悟:让农村孩子写稻田里的科学实验,让城市孩子描述地铁工程师的见闻——差异化的主题激活了所有学生的表达欲。正如书中所言:“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看清课桌后坐着怎样的人,而非急着填满他的笔记本”。情感联结:教育的隐形地基,当面对“永远不做作业”的学生时,传统做法往往是惩罚加训斥。而苏氏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懒惰常是心灵创伤的盔甲。书中记载了一个典型案例:男孩因父母酗酒而拒绝学习,教师每晚陪他喂学校兔舍的兔子,三个月后男孩主动打开了课本。这让我意识到:建立信任远比纠正行为更重要,教室里的情感账户需要持续储蓄。

二、实践突围:破解教育现场的三重困境

时间困局:用专业阅读撬动教学效能。“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灵魂拷问直击痛点。书中给出的答案振聋发聩:真正的备课是终身阅读。当教师拥有海洋般的知识储备,课堂便能从“讲解知识点”升维至“设计思维碰撞场”。例如教授《蜜蜂》课文时,生物学专著让我带领学生从法布尔的观察延伸到蜂群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对话,十分钟的备课灵感源于十年的阅读积淀。差异教学:在统一课程中开凿个性化通道。课堂分层设计:明确区分核心内容(如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拓展领域(如金字塔体积计算),让基础薄弱者扎根地基,让学有余力者攀登山峰。作业弹性机制:布置“作业自助餐”——必做题为知识主干,选做题如“测量教室容积”或“设计理想教室模型”,使机械训练升华为创造实践。

三、自我进化:教师作为终身成长的修行者

反思性实践:在寻常中看见非凡。苏氏要求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为什么小玲在雨天学习效率更高?为何讲了三遍的语法点学生依然混淆?这些看似琐碎的思考,最终让我发现“多感官教学法”与“错误分析教学”的突破口。教育的智慧藏匿在对细节的凝视中。专业尊严:抵御倦怠的精神铠甲。“如果你想有更多空闲时间,就要读学术著作”,这句话成为我的座右铭。当沉浸在杜威的教育哲学或皮亚杰的认知研究中时,批改作业的疲惫被思想碰撞的兴奋取代——教师的精神高度决定了课堂的能量密度。

四、冷思考:理论落地中的现实张力

警惕“爱的浪漫化”。无条件关爱不等于无原则迁就。书中强调:“让玫瑰成为最好的玫瑰,但必须剪除危害花园的刺”。当学生欺凌同伴时,温和的劝导需与坚定的惩戒并存。

合上书本,那个在操场角落观察蚂蚁的“问题学生”身影浮现在眼前。曾经的我会催促他回教室补作业,如今却会蹲下身问:“能告诉我蚁群如何分工吗?”——教育观的转变不仅是方法的升级,更是生命态度的蜕变。苏霍姆林斯基的遗产并非完美教育的蓝图,而是一把永不生锈的犁铧。它不断翻垦着我们思想的冻土,让那些被分数掩埋的种子——好奇心、尊严感、创造力——终于破土而出,长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森林。作为教师,我们终将懂得:真正伟大的教育,永远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相互照亮中完成的双重成长。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