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高度参与的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高度参与的课堂》读书心得体会

 莆田第一中学  方萍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上,“低参与” 现象并不少见:实践课少数学生主导操作,其他人沦为 “旁观者”;教师提问时,课堂常陷入寂静。这些现象背后,并非学生对技术学习缺乏兴趣,而是我们尚未找到触动学生内心、激发主动参与的有效路径。因此,我选择了阅读《高度参与的课堂》这本书,想从中寻找答案。

美国教育专家罗伯特・J. 马扎诺在《高度参与的课堂》中提出的 “四问框架”——“我感觉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从学生的情绪状态、兴趣激发、价值认同和自我效能四个维度,揭示了“高度参与”的核心逻辑:只有当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产生浓厚兴趣、认可学习价值并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时,才会真正投入学习。对于以实践为核心的高中通用技术学科而言,这一框架是重构课堂生态、推动学生从 “被动旁观” 走向“主动创造”的行动指南。

一、回应 “我感觉如何?”:以情绪共鸣搭建技术学习的心理基础

马扎诺将 “我感觉如何?” 置于四问之首,强调 “学生的情绪状态是课堂参与的前提”。当学生处于焦虑、无聊或抵触情绪中,认知资源会被情绪消耗,难以集中精力;只有感受到安全、愉悦和被尊重,才会打开思维“闸门”。这一观点直指通用技术课堂的误区:我们常关注技术知识传授和实践任务完成,却忽视学生的情绪体验。

基于马扎诺的策略,通用技术课堂应从“情绪关怀”入手。首先,平衡课堂节奏,避免任务过载。其次,融入身体运动,缓解学习疲劳。我可以组织“结构稳定性小游戏”,学生分组用硬纸板搭建支架,比赛承重能力,在轻松氛围中深化理解。最后,学生参与经历分享设计中的挑战与乐趣,用对技术的热爱激发情感共鸣。

马扎诺强调,“积极情绪体验源于对学生需求的关注”。通用技术教师需成为学生情绪的 “观察者” 和 “调节者”,通过调整节奏、设计互动、传递积极态度,为深度参与奠定心理基础。

二、激活“我感兴趣吗?”:以情境创新点燃技术探究的内在动力

“我感兴趣吗?” 是课堂参与的核心驱动力。书中将兴趣分为 “个人兴趣” 和 “情境兴趣”:个人兴趣是长期偏好,情境兴趣是通过教学情境激发的短期兴趣。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技术基础和兴趣差异大,单纯依赖个人兴趣难以实现全员参与,因此创设吸引力情境、激发情境兴趣是关键。

马扎诺指出,“情境兴趣能转化为个人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游戏化、争议性、前沿性情境,不仅能激发短期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发现技术学习的乐趣,培养持久热爱。

三、解答“这重要吗?”:以价值关联构建技术学习的意义认同

“这重要吗?”关乎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知 ——只有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身或社会的关联,才会产生持久参与动力。教师需帮助学生建立 “课堂目标与个人目标”“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要学”。这对通用技术教学尤为重要,部分学生认为 “通用技术不重要,应优先学高考科目”,价值认知缺失直接导致参与消极。

传统教学中,教师侧重技术知识和技能传授,忽视学习价值阐释。例如,“木工加工” 实践课仅教锯、刨、凿的操作,未说明“掌握木工技能能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技术与社会” 单元仅罗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未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做贡献”。

    通用技术课堂应通过“价值关联”构建意义认同。首先,连接个人发展。“设计思维” 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思维可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如设计学习计划、优化家庭储物空间,让学生明白“通用技术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结合社会需求。“绿色技术” 单元引入 “碳中和” 热点,介绍 “太阳能路灯”“可降解材料” 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通过技术设计保护环境”,激发社会责任感。最后,展示学科融合。“智能小车设计” 项目中,学生需运用物理、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认识到 “通用技术能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马扎诺强调,“意义认同是深度参与的前提”。教师通过连接个人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展示学科融合,帮助学生解答 “这重要吗?”,让学生从内心认同通用技术的学习价值。

四、强化 “我能做到吗?”:以阶梯任务培育技术实践的自我效能

“我能做到吗?” 涉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时,会主动投入、勇于挑战;反之则逃避困难。通用技术实践任务有一定复杂性,部分学生因缺乏自我效能感而放弃参与,培育自我效能感成为推动参与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习到了通用技术课堂应通过 “阶梯任务” 和 “多元评价” 培育自我效能感。如设计阶梯式任务,提供及时反馈,实施多元评价,如采用 “过程性+结果性”“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评价指标包括“合作能力”“探究精神”“进步幅度”等,为基础薄弱但积极参与的学生颁发“探究小能手”奖状,让每个学生获得认可。

《高度参与的课堂》的 “四问框架”,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课堂参与是学生情绪、兴趣、价值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情绪关怀到情境创新,再到价值关联和自我效能培育,四个维度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参与促进体系。

我认识到课堂需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思维,将“四问框架”融入课堂设计,关注学生内心需求。当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积极情绪、产生浓厚兴趣、认同学习价值并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时,会真正成为技术学习的主人,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实现 “培养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课程目标。

《高度参与的课堂》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 教育的核心是“人”。未来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需以 “四问框架” 为指引,打造高度参与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绽放光彩。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