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钥,解锁物理课堂 ——《教育心理学》指引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王毓馨
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并非枯燥的理论集合,而是一本“读懂学生、优化教学”的实用指南。书中关于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归因理论等内容,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困境的新认知。高中物理因抽象性强、逻辑链条长,常让学生陷入“听懂了却不会做”“公式记住了却用不对”的困境,而《教育心理学》揭示的规律,恰为破解这些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让我从“凭经验教学”转向“循规律育人”,在“教知识”与“护兴趣”之间找到了更科学的平衡。
《教育心理学》中“高中生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但仍需具体经验支撑”的论述,彻底改变了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知。以往教授“电场强度”时,我直接从“比值定义法”切入,推导E=F/q的公式,再强调“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无关”,结果学生虽能背诵结论,却始终无法理解“为何用F与q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弱”。直到读到书中“抽象概念的学习需建立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我重新设计了教学:先让学生用不同带电量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测量静电力,记录数据并绘制“F-q图像”;当学生发现“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斜率恒定”时,再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斜率反映了电场的什么性质”——此时引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来,更能自主总结“斜率与试探电荷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这一过程让我明白,高中物理的“抽象”并非无法破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生的抽象思维仍需“具体经验”作为桥梁,跳过感知环节直接灌输概念,只会让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困境,而科学的教学,应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过渡。
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需兼顾内在兴趣与外在激励,且内在动机的持久力远胜于外在奖励”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物理教学中的“动力问题”。以往为提升学生成绩,我常采用“完成作业奖励加分”“考试进步发奖品”的方式,短期内虽有效果,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并未真正提升,甚至出现“为加分而抄作业”的现象。受书中“自我决定理论”启发,我开始尝试从“满足学生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入手激发内在动机:在“圆周运动”单元,让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车轮的转动”“游乐场摩天轮”等生活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课”中,允许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只要能达到探究目标即可;同时建立“物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助解决问题。有个曾对物理毫无兴趣的学生,在自主研究“汽车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后,主动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说“原来物理能解释我每天看到的现象,这种感觉很奇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强调的“内在动机”,才是学生持续学习物理的核心动力——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到“自主掌控”的快乐、“攻克难题”的成就感、“同伴互助”的温暖时,分数便不再是唯一目标,兴趣才会真正生根发芽。
最让我反思的,是书中“归因理论”对物理学困生辅导的启示。以往面对物理成绩落后的学生,我常说“你再多用点心,多刷点题就能进步”,却发现这种鼓励不仅无效,还会让学生更加自卑。直到读到书中“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行为——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而归因于‘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当’则会激发改进动力”,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辅导一名总学不好“电磁感应”的学生时,我不再说“你要加油”,而是和他一起分析试卷:“这道题你能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说明概念掌握得不错;但计算感应电动势时忽略了有效切割长度,这是方法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练习。”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方法不当”时,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此后,他主动请教解题技巧,成绩逐步提升。这让我明白,《教育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建立“可控归因”,比单纯的鼓励更能点燃他们的学习信心。
合上《教育心理学》,我深刻意识到:高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学生”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可能源于“抽象概念无法感知”;对学习的懈怠,可能源于“内在动机未被激发”;对自我的否定,可能源于“错误归因导致的无助”。而《教育心理学》像一位无声的导师,为我提供了“读懂学生”的科学视角,让我的教学不再是“凭感觉摸索”,而是“循规律前行”。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引: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用生活案例搭建“具体到抽象”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在学困生辅导中,用“归因调整”帮助他们重建信心。我相信,当物理教学融入“心理学智慧”,课堂将不再是“公式的堆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乐园——这既是《教育心理学》给予我的启示,也是我作为物理教师,始终追求的教育境界。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