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解构文本,重构思维:语篇分析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读曲卫国《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郑丽玉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解构文本,重构思维:语篇分析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读曲卫国《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郑丽玉

 

翻阅曲卫国教授的《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犹如开启了一场关于语言本质与教学实践的深度对话。在当前英语教学日益重视语篇能力、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这本书以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教学案例,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从“教语言”走向“教思维”、从“教文本”走向“教语篇”的专业路径。它促使我系统反思:阅读教学的真谛,不应止步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或信息的提取,而应引导他们洞察语篇背后的结构逻辑、交际意图与文化语境,从而真正实现从“读懂”到“读透”的跨越。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课堂容易陷入“碎片化”与“表层化”的困境。一方面,教师过度聚焦词汇、句法的孤立讲解,导致文本被割裂为语言点的堆砌,学生难以把握整体意义与篇章脉络;另一方面,教学活动虽形式多样,却缺乏对语篇特征的深入挖掘,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意识与语用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曲卫国教授所倡导的语篇分析视角,正是对这些教学误区的深刻回应。他强调,阅读本质上是读者与语篇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核心应在于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的敏感度、对作者意图的推断力以及对文化差异的辨识力。

本书的突出贡献在于,它不仅系统阐述了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更将其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原则。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地,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实践探索。

在进入文本之前,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提供背景信息,而是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语篇类型、交际目的和文体特征的基本预期。曲教授指出,不同类型的语篇(如叙述、议论、说明等)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副标题、插图、出处等副文本特征,推测语篇的写作目的、目标读者和可能的内容组织方式。例如,在学习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议论文时,可先提问学生:“从标题和引言中,你能判断作者的基本立场吗?你认为这篇课文可能会采用哪些论证策略?”通过这类启发性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带着对语篇框架的初步假设主动进入阅读,为后续的深度分析奠定基础。

阅读过程中的语篇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揭示文本的内在组织机制与意义建构方式。曲教授提倡的“层次分析法”极具启发性——从词汇语法层、语篇结构层到语用文化层,由表及里地推进理解。首先,在词汇语法层面,除了理解词义,更应关注衔接手段(如指代、连接词、词汇重复等)如何实现语篇的连贯;其次,在语篇结构层面,需帮助学生识别信息组织模式(如问题-解决、因果、对比等),分析段落功能与逻辑推进方式;最后,在语用文化层面,则要鼓励学生思考语言选择背后的交际意图、作者态度以及文化价值观。例如,在分析一篇环保主题的演讲时,可设计任务链:找出表达呼吁与建议的句型(语法层);绘制演讲的逻辑结构图(结构层);讨论演讲者如何通过情感诉求与理性论证影响听众(语用层)。这样的教学过程,使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深度融合,学生不仅知道“文章说了什么”,更明白“为何这样说”以及“这样说的效果如何”。

阅读教学的闭环在于学生能否将输入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曲教授强调,基于语篇分析的输出活动应超越简单的复述或机械的练习,而是指向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与思想表达。教师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语篇重构任务,如:让学生改写课文结尾(改变叙事视角或立场),模拟不同受众重写一篇说明文(适应不同读者需求),或就课文议题开展辩论赛(运用课文中的论据与结构进行论证)。此外,反思性写作也极为重要,例如引导学生比较中英文同类语篇在结构、风格、修辞上的异同,或评估某一语篇在现实交际中的有效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更锻炼了语篇设计能力、批判思维与跨文化意识,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要实现以语篇分析为核心的阅读教学转型,教师自身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素养与文本解读能力。曲教授在书中多次指出,教师应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语篇的研究者”和“学习的设计者”。这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学习语篇语言学、文体学、批判性话语分析等相关理论,提升对各类文本的敏感度与解析力。同时,教学评价也需相应调整,不能仅以选择题、填空题衡量理解程度,而应引入语篇分析任务、项目展示、同伴互评等多元方式,关注学生在语篇理解、产出与反思过程中的整体表现。

合上书页,我深感语篇分析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曲卫国教授的著作让我们看到,当阅读教学扎根于语篇的真实土壤,语言便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成为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与交际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语篇意识、批判精神与表达自信的主动学习者。这正是英语教育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从“应试导向”迈向“素养为本”的关键所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愿我们以本书为指南,在语篇分析的道路上深耕不辍,真正让阅读教学赋能学生成长,照亮他们的思维之路。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