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被讨厌的勇气》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被讨厌的勇气》心得体会——挣脱心灵枷锁,拥抱自由人生

林建兴

《被讨厌的勇气》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娓娓道来。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却用犀利又温暖的观点,打破了人们对过去、他人与自我的固有认知,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自由与幸福的大门。读罢全书,那些关于“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勇气”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审视与感悟。

一、挣脱过去束缚:决定人生的是“现在”,而非“过去”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这是书中最颠覆认知的观点之一。哲人认为,人们之所以总把当前的困境归咎于过去的经历——童年的不幸、原生家庭的伤害、曾经的失败,并非因为过去真的决定了现在,而是因为我们“主动选择”了用过去的经历来解释当下的处境。就像青年抱怨父母的严厉导致自己性格自卑,实则是他为自己的不自信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逃避改变的责任。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目的论”,而非“原因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过去的原因决定的,而是由当下的“目的”所驱动。比如,一个人不敢与人交往,并非因为过去曾被拒绝而留下心理阴影,而是他内心深处有“不想被他人评价”“不想受伤”的目的,所以主动选择了“回避社交”的行为。过去的经历或许会影响我们的初始选择,但绝不会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真正束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伤痛,而是我们对过去的执念与不肯放手的“借口”。

这一观点像一记警钟,敲醒了许多沉溺于过去、不愿改变的人。我们总习惯说“因为过去怎样,所以我现在只能这样”,却忽略了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有人因一次创业失败便不敢再尝试,将“曾经的亏损”作为不敢再出发的理由,实则是害怕再次面对失败的风险。但正如哲人所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对过去的看法,更可以选择从现在开始,做出与过去不同的决定。挣脱过去的束缚,不是否定过去的存在,而是不再让过去成为阻碍成长的枷锁,用当下的行动,去塑造想要的未来。

二、学会课题分离:卸下他人期待,活出真实自我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关键。哲人将人生的问题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区分的标准很简单: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比如,别人如何评价你,是别人的课题;你如何看待自己,是自己的课题;父母希望你选择稳定的工作,是父母的课题;你想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是自己的课题。

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痛苦都源于混淆了彼此的课题。有人因为在意他人的眼光,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模样;有人因为过度干涉他人的课题,比如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成长,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有人因为害怕被他人讨厌,总是刻意讨好,委屈自己迎合别人,却在压抑中逐渐迷失自我。就像青年因为担心被朋友孤立,明明不认同朋友的观点,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

“课题分离”告诉我们,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必强行干涉他人的选择。对于自己的课题,要勇敢地承担责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坦然接受;对于他人的课题,要学会尊重边界,不随意评判,也不试图控制。比如,当父母反对你的职业选择时,你可以清晰地告诉他们:“选择这份工作是我的课题,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同时,也尊重父母担心你的心情,但不必因为他们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学会课题分离,不是变得冷漠自私,而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界。它让我们卸下他人的期待,不再为了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也让我们不再背负他人的课题,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烦恼。当我们能清晰地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时,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与自由,活出真实的自我。

三、拥抱被讨厌的勇气:自由的代价,是不怕被他人讨厌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书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句话。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做自己,不敢追求想要的生活,本质上是害怕被他人讨厌。我们总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总想着“如果我这样做,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于是在反复的纠结与妥协中,渐渐失去了自我。

但哲人告诉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因为无论你做得多好,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无论你多么努力讨好,总会有人对你产生不满。如果一味地追求他人的认可,就会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的木偶,永远无法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就像那些因为害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而被迫参加自己不喜欢的聚会的人;那些因为担心被同事议论,而不敢提出创新想法的人,他们看似融入了群体,实则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意味着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与选择,即使面临他人的质疑与反对。就像有人选择放弃高薪的工作,去偏远山区支教,尽管会被他人嘲笑“傻”“不懂变通”,但他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承受他人的不解;有人敢于公开表达自己与主流不同的观点,即使会遭遇批评与否定,也不轻易妥协,因为他明白,真实的自我比虚假的认同更重要。

当然,被讨厌的勇气并非鼓励我们刻意去得罪他人,而是让我们在“做自己”与“讨好他人”之间,做出更忠于内心的选择。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活成所有人喜欢的样子,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哪怕会被一部分人讨厌。当我们不再害怕被他人讨厌时,才能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四、构建共同体感觉:在连接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而幸福也源于人际关系,这种幸福的核心便是“共同体感觉”——将自己视为共同体的一员,为他人、为共同体做出贡献,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共同体”的范围可以无限延伸,从家庭、学校、公司,到社会、国家,甚至整个地球。拥有共同体感觉的人,不会将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而是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连接,在帮助他人、贡献力量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位主妇,原本觉得每天做家务毫无意义,生活枯燥乏味。但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家务劳动,是在为家人创造温暖的生活环境,是在为家庭这个共同体做贡献”时,便不再觉得家务是负担,反而从其中找到了幸福感。

相反,那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与感受的人,往往会陷入孤独与空虚之中。他们觉得世界与自己无关,他人的好坏也与自己无关,最终在孤立无援中迷失方向。而构建共同体感觉,就是要打破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主动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举动,比如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帮邻居拿一次快递、在工作中主动配合同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与他人的连接,体会到“被需要”的快乐。

共同体感觉不是要求我们牺牲自我去迎合他人,而是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它让我们明白,个人的价值离不开共同体的存在,只有在为他人、为共同体做贡献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当我们拥有了共同体感觉,便会不再执着于个人的得失与烦恼,而是以更宽广的胸怀看待世界,在与他人的连接中收获幸福与成长。

结语:以勇气为帆,驶向自由人生

合上书页,青年与哲人的对话依然在耳边回响。《被讨厌的勇气》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人生所有问题的“万能公式”,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自由与幸福的道路——挣脱过去的束缚,学会课题分离,拥抱被讨厌的勇气,构建共同体感觉。

在这个充满焦虑与迷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他人的期待、过去的伤痛、对未来的恐惧所困扰,活得小心翼翼、疲惫不堪。但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拥有改变自己的力量,也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敢于直面生活的挑战,敢于做真实的自己,哪怕会被他人讨厌;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他人的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充实与满足,来自与他人的温暖连接。

愿我们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挣脱心灵的枷锁,不再被过去束缚,不再被他人定义,以坚定的步伐,走向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