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读书体会 韩建存 《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这本书,于我而言,像一位沉稳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迷雾。它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术语堆砌,而是将扎实的理论根基与丰富的教学实例巧妙融合,让我在熟悉的课堂场景中,发现了诸多值得深思的教学真谛。 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案例教学的启示 翻阅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案例教学”的视角所触动。书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通过典型案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具象化。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教学——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记住了知识点,却未必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例如,在讲解“流域开发”这一主题时,我过去多是按部就班地介绍开发条件、开发方向、整治措施。而本书则提供了像“莱茵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这样的具体案例,并从其地理背景、环境问题、综合开发乃至对我国流域开发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释。这促使我在教学中尝试转变:引导学生化身“流域规划师”,分析莱茵河流域不同河段的特点,探讨其开发重点为何不同,面对环境问题又该如何综合治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流域开发的一般模式,更关键的是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区域,如何综合考量自然与人文因素。这正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理解的桥梁:关注学生的“先前知识” 本书另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点,是它隐含的对学生“理解”的追求。这让我联想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的观点,即教学需要密切评估学生的“先前知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讲清楚了,但学生却理解偏差,问题往往就出在学生的“先前知识”存在不足或误解。 书中丰富的教学案例,恰恰是搭建在学生已有经验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讲授“城市化”时,本书不是空谈概念,而是可能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城市变化入手,如街道的拓宽、旧城区的改造、新商业中心的兴起等。这提醒我,在讲解“气候类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特征描述和分布规律的记忆上,而应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不同气候成因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片面地认为气温只由纬度决定,忽略了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针对性的探究活动,暴露并纠正这些片面的“先前知识”,学生的新旧知识才能建立有效连接,实现真正的“理解”,而非机械的记忆。 三、告别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与本质化的教学 《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还促使我反思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过去,我可能过于侧重传授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忽略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书中提及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模型对我启发很大。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丰富的事实和表象性概念层面,更要引导学生提炼出高于事实的“上位知识”,即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例如,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记住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而应引导他们掌握分析区域的方法论,理解“区域认知”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价值。书中对区域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学科属性(如区域性特点、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和教育价值的阐述,正是这种结构化思维的体现。这推动我在进行“中国的自然环境与农业”这个大单元教学时,尝试以“探寻人类文明”为主线,将四大地理区域与代表性的古文化(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相关联。学生在探究这些文明起源、发展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感受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的网络。 四、教师角色的重塑:从讲解员到引导者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审视自身教师角色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像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传递者。而《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所倡导的案例教学、探究学习,则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书中所附的多个教学案例,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设计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能否组织有效的讨论与探究,能否在学生困惑时给予恰当的点拨。例如,在实施“工业区位因素”的地理调查活动案例时,教师的角色就不是在课堂上讲解工业区位的理论,而是要提前实地考察、设计调查路线、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最后总结提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课堂驾驭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教师自身要成为地理学的热爱者和探索者,通过广泛阅读地理学经典、教育理论乃至跨学科著作,才能厚积薄发,设计出更有深度和吸引力的教学活动。 结语:在研究与实践中前行 合上《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本书的分量,更是一种教学信念的坚定。它让我明白,地理教学是一门需要持续研究和深入实践的艺术。真正的教学成长,源于对日常教学的不断反思,源于将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源于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本质的深刻把握。 这条路很长,但《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激励我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在课堂这片广阔的田野上,不断耕耘,引导我的学生不仅收获地理知识,更能掌握认识世界、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