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在课堂中发现生命的精彩 ——读《活在课堂里》一书有感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在课堂中发现生命的精彩

——读《活在课堂里》一书有感

莆田一中       张胜勇

课堂是教师展现生命价值和生命光彩的地方。教育的真谛,是用教师的精彩,来促发学生生命维度的迭代升级。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目标: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这种目标仿佛是一个山顶,不会那么轻易抵达,需要你披荆斩棘,跋涉前行。拜读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仿佛经历了一场对课堂本质的深度叩问。书中 “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 这一论断,如惊雷般唤醒了我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惯性认知。作为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学科,政治课往往被贴上 “理论枯燥”“说教味浓” 的标签,而李教授的教育智慧,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他提出的理想课堂 “实、长、清、细、深、融” 六字诀,让我对如何让政治课真正 “活” 在学生生命中,有了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一、破界:从 “知识容器” 到 “生命场域” 的生态蜕变

李政涛教授尖锐地指出,传统课堂常陷入 “教师讲、学生听” 的固定框架,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一现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尤为突出:如在讲解《经济与社会》中的 “市场配置资源” 时,教师习惯于罗列原理、解析机制,却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真实体验;阐释《政治与法治》的“公民权利”时,多停留在法条解读,鲜少链接社会热点中的权利博弈。这样的课堂看似 “高效”,实则剥离了知识与生命的联结,使政治理论沦缺乏生命的体验。《活在课堂里》启示我们,优质课堂应完成从“场所” 到 “生态”的蜕变。这种生态重构在政治课中具有独特价值 —— 政治学科的实践性与时代性,天然适合构建动态生长的课堂生态。受此启发,在 “企业的经营” 教学中,我摒弃了 “原理 + 案例” 的传统模式,设计了 “校园文创公司创业模拟” 项目:将学生分为策划、财务、营销等小组,结合 “市场需求调研”“成本核算”“创新战略设计” 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小组为降低成本提出 “校园闲置资源再利用” 方案,自然链接到 “绿色发展理念”;在面临 “同质化竞争” 困境时,自发探讨 “核心技术创新” 的重要性。这种课堂中,知识不再是教材上的黑体字,而是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 “生命场域”。李教授强调,“实” 是理想课堂的根基,涵盖教学效果扎实、过程丰实等多重内涵。政治课的 “实”,关键在于扎根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调研本地人大代表履职案例,邀请社区代表走进课堂分享经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根本政治制度” 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贯穿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这种扎根现实的教学,让政治课的育人价值落地生根。

二、唤醒:从 “标准答案” 到 “体验共鸣” 的价值生成

“真正的学习应当根植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李政涛教授的这一观点,精准击中了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痛点。高中政治学科兼具理论性与价值性,若脱离学生的生命体验,“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等育人目标便会沦为空洞说教。书中提到的 “体验式学习” 理念,为政治课的价值引领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 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实现从 “知” 到 “信” 再到 “行” 的转化。李教授提出的 “长”(生长)字诀,强调课堂应契合生命与教育的本质。政治课的 “生长”,体现为对学生思维品质与价值判断力的培育。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中,我引入“网红经济中的流量伦理”议题,不预设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法律边界”等角度展开辩论。有学生提出“流量向善是长效发展的关键”,有学生关注“算法推荐中的价值偏向问题”,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这种教学既突破了 “标准答案” 的束缚,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成长的同步发生。

三、共生:从 “权威者” 到 “首席学习者” 的关系重塑

《活在课堂里》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义令人动容:教师应是课堂中的 “首席学习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常因“握有标准答案”而树立权威形象,却忽视了政治学科的时代性 —— 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观点,往往需要师生共同探讨。李教授的理念提醒我们,放下权威执念,才能构建真正的对话式课堂。在 “经济全球化”教学中,有学生提出 “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国为何坚持开放” 的疑问,这一问题超出了教材的常规解读。以往我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此次我坦诚表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脉络与现实挑战综合分析,我们可以一起梳理资料。”随后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全球化的利与弊”“中国开放的实践成就”“逆全球化的成因”等子议题,最终形成多维度认知。有学生在总结中说:“老师和我们一起找答案的过程,让我明白政治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学会理性分析。”这种坦诚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是允许犯错并不断修正的过程”。李教授指出,“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政治教师的 “生命样子”,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关切。在 “社会公平正义” 教学中,我分享了自己参与社区 “老旧小区改造” 调研的经历,谈及调研中发现的 “弱势群体需求被忽视” 等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如何实现更精准的公平”。这种将教师个人体验融入课堂的方式,让价值引领更具感染力。当教师以 “学习者” 而非 “权威者” 的姿态出现时,课堂便成为师生生命相互滋养的空间。

四、反思:从 “课堂结束” 到 “终身成长” 的价值延伸

“教育的目标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李政涛教授的这句引语,道破了教育的终极意义。高中政治课的 “火”,是对真理的好奇、对社会的关切、对人生的担当。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内的成长,更要思考如何让课堂价值延伸至学生的人生历程。书中强调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提出“经验 + 反思 = 成长”的规律。在政治课教学中,这种反思尤为必要。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后,我发现部分学生虽能背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等知识点,却对校园事务缺乏参与热情。反思后意识到,教学忽视了“从课堂到生活”的衔接。于是补充设计 “校园意见征集方案设计”活动,让学生以“模拟人大代表”身份提出改进校园管理的建议。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政治参与不仅是教材上的概念,更是可实践的生活方式。

“课堂的终点不是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而是学生走出教室后依然闪烁在眼中的光亮。”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的使命正是点燃这束光亮 —— 通过生态化的课堂构建,让政治理论扎根生命体验;通过对话式的师生互动,让价值引领融入思维成长;通过持续性的教学反思,让育人价值延伸至人生旅途。当政治课真正 “活” 在课堂里、“活” 在学生生命中,其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价值,便会自然彰显。这既是《活在课堂里》给予我的深刻启示,也是我今后教学路上的不懈追求。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