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计算思维教育》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计算思维教育》读书心得

莆田一中 黄如强

一、阅读缘起  

“计算思维”被列入新课标后,我一度把它等同于‘编程’或‘算法’:先讲循环,再讲排序,最后让学生刷题。直到教研员追问:‘你的课培养了哪种计算思维?迁移证据在哪里?’我才意识到需要系统框架。王荣良主编的《计算思维教育》是国内第一本面向基础教育、兼顾理论与评价的专著,被多位国培专家推荐。暑假用两周精读,边读边改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最终形成这份17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既是拆书笔记,也是课堂实操报告。

二、全书骨架:一个定义、四维目标、八级指标  

作者开篇给出工作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活动。”(Wing, 2006)基础上,结合本土课程语境,提出“四维八级”模型:  

1. 问题抽象(L1L2)  

2. 算法自动化(L3L4)  

3. 数据表征与建模(L5L6)  

4. 系统评估与迁移(L7L8)  

每级配“学生表现描述+评价样例”,直接解决“教师知道重要,但不知如何观察”的痛点。

三、精读摘抄与课堂移植  

1. 问题抽象——把“公交等车”搬进课堂  

书中案例:给出上海71路发车间隔表,让学生抽象出“最小等待时间”变量。  

我迁移为“校门口斑马线通行”:  

拍摄1分钟短视频,学生列出影响通行效率的5个因素;  

用便利贴归类,删减低权重变量,最终抽象出“车间隔T、行人密度D、绿灯时长G”三变量;  

引出“抽象=保留核心+丢弃细节”的金句。  

学生反馈:原来“抽象”不是数学专利,而是把复杂世界“瘦身”的工具。

2. 算法自动化——用“折半查找”体验Log₂N  

书中强调:要先有“人工策略”,再谈“自动化”。  

课堂设计:  

16名学生自报身高并排序,教师猜“目标身高”只能用“是/否”提问;  

记录提问次数,对比顺序查找 vs. 折半查找;  

Python可视化两种算法步数曲线,学生秒懂“O(N) vs. O(logN)”意义。  

课后作业:把“猜价格”游戏改写成Scratch或Python函数,80%学生能正确写出循环条件,达成L4级指标。

3. 数据表征与建模——一张Excel表做出“食堂拥挤度预测”  

书中给出“数据→模型→预测→验证”四步闭环。  

我与地理、数学教师联合设计“跨学科项目”:  

信息课:用Excel收集食堂3天人流数据;  

地理课:标注楼层、楼梯、出口等空间变量;  

数学课:用线性回归建立“到达率—离开率”模型;  

信息拓展:用Python Matplotlib画动态热力图。  

最终模型预测误差12%,学校总务处据此调整窗口开放数,学生真实看到“计算思维改善生活”。

4. 系统评估与迁移——把“迷宫算法”搬到“图书馆机器人”  

书中提醒:评估不止看“对错”,还要看“效率、健壮性、可扩展性”。  

我校新购智能盘点小车,学生提出“最短路径”需求:  

先用A*算法在2D迷宫仿真;  

再把地图换成图书馆平面图,评估“转弯次数”“回程冗余”两项指标;  

对比人工盘点耗时,机器人效率提升38%,但发现“窄通道死锁”新边界条件。  

整个项目历时三周,学生撰写《图书馆机器人路径优化报告》,获市级创新大赛一等奖,也完成了L7L8级迁移任务。

四、工具箱:把“四维”浓缩成“4×5”课堂模板  

环节1(5min)情境引入:生活视频/新闻截图  

环节2(10min)抽象建模:删变量、画流程图  

环节3(15min)算法实现:图形化→Python  

环节4(10min)测试评估:多组数据+评价表  

环节5(5min)迁移讨论:还能用在哪?  

每环节都对应“四维八级”自查表,学生下课前勾选自评,教师拍照存档,形成成长档案。

五、剩余困惑与改进思路  

1. “评价耗时”痛点  

四维八级细化后,观察点过多,一节课填表占用5分钟。拟开发小程序:学生扫码自评→后台生成雷达图,教师只聚焦“掉队”学生。  

2. “学困生”掉队  

部分学生抽象能力弱,在“变量提取”环节直接放弃。计划引入“同伴语言翻译”:先用方言/口语描述问题,再逐句转写成“变量+关系”,降低门槛。  

3. “跨学科协调”难度  

食堂建模项目需同时占用三科课时,排课复杂。解决方案:把大项目拆成“微项目”,信息课完成“数据+可视化”,其他学科布置“课前小任务”,用共享文档协同,无需调课。

六、结语:计算思维不是“新知识点”,而是“新视角”  

读完《计算思维教育》,我愈发确信:编程只是载体,思维才是核心。当学生用“抽象”剥离冗余、用“自动化”提升效率、用“建模”预测未来,他们才真正获得了面对复杂世界的“元能力”。愿我们都能把这本书的框架变成课堂的“脚手架”,让计算思维在每一个45分钟里生根、发芽、开花。——写于新学期教师培训夜,电脑屏幕仍亮着那张“四维八级”雷达图,像极了学生思维绽放的烟花。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