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心得体会 莆田第一中学 黄绮炜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心得体会

莆田第一中学 黄绮炜

“作文三要素”的说法,最早源自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该书虽未有“三要素”之正式命名,但是讲了论题、判断、证据、证明法式,相当于今天的论点、论据、论证。 “三要素”的根本原则是观点与材料的一致。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高中议论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但是孙绍振教授却提出:“把‘三要素’当成立论的金科玉律,其最大的危害就是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自己的思想,陷于现代八股而不自知。”看了他的著作《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使我深受启发。

   孙教授认为:“‘三要素’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预设的论点绝对化,不加任何反思。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其狭隘性在一些被视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格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笨鸟先飞、慢工出细活、大河有水小河满等,其实它们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壳漂移和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蝼蚁一样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进取,就不能常乐;笨鸟后飞更是常见……因而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不能把论题简单化、片面化。

  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比如李白的“天生有才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并没有得到重用。从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议论文来说,也就是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议论能力,就不能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所蒙蔽,思想就活不起来。

  从论据上看,“三要素”的论证原则是:根据论点选择论据。从辩证逻辑来看,论点是普遍的,而例证却是极其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观点和材料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统一。有限的举例并不能证明普遍原理,其所以被广泛运用,仅仅是因为例子的感性,有助于对抽象的道理的“说明”。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早就批判过这种方法。他在《谈谈写论文》中这样说:“搞研究工作,最忌的是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这是很有害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因而严肃的论证应该是把证明和证伪结合起来,在寻找白天鹅的同时寻找黑天鹅。对白天鹅与黑天鹅的矛盾进行质的和量的分析,这就不但是分析论据,而且分析论点,突破了旧论点,创造了新论点。

  创新的论点不是用与论点相一致的例证确立的,而是从正例与反例中具体分析出来,并逐步得以深化的。在灵活驾驭反例方面,苏洵的《六国论》表现得最为典型。针对世俗之见(认为六国之灭是战败于秦),他提出,恰恰相反,是不敢战而败:表面上六国是战而败,但事实上却是“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在强敌面前,不敢战,总是割地求和,虽然得到一时的平安,但是,却在整体力量对比上,削弱了自己。“破灭之道也”,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另外,“三要素”理论的缺陷还在于暗示着按论点、论据、论证的顺序展开,似乎是议论文唯一的结构模式。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因为真理是个过程,具体分析、论证的过程比之结论更为重要。

  其实,议论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并不完全在作文,而在于“作人”。西方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我不思故我不在”。善于具体分析,不仅是作文的水平、为人的高度,而且是口语交际的素质。有的人在正规的会议上离开了事先准备的讲话稿每每就失语、不能即兴应对,问题就出在不善于现场随机具体分析,以自己超群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在将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反例)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正例)时,更需要思想的高度自由和生命的高度张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我思故我在”不但可以引申出“我不思故我不在”,而且可以引出“我反思故我在”、“我分析故我在”。

   在孙绍振看来,一直以来,高考作文出现“假、大、空”,套路化,没有真情实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命题的道德限制性过强,立意倾向明显,“伪开放”,题目低智化,可探讨空间不大。比如,2000年的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一上来就将话说死,2002年以暴风雪中救助冻僵的人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立意倾向化明显,将“选择”一词架空。2011年,全国I卷漫画材料作文《猫有鱼吃还捉老鼠》,明显要强调不忘本职,辛勤付出的立意,给考生的讨论空间不大。2012年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本欲创造二元对立的矛盾性讨论,但“忧”与“爱”逻辑上并非矛盾关系,也非完全意义上并列关系。

     因而孙绍振教授认为,今后写作的命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改变高考作文写作过于抒情,甚至滥情的现象。而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设置开始从二元对立向多元角度过渡,命题的有效性和质量的改善,都为考查学生提供了客观基础。比如说,江苏卷2019年高考作文,有关“物各有性,共生共存”的开放式讨论,2018年全国II卷中,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对于事物表象背后复杂性、矛盾的探讨。在这方面,上海高考作文题自1985年自主命题以来,一直都相对保有着高水准,比如,2014年高考,根据“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作文;2011年高考作文,问考生有关“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不会过去”的看法。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