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情调》一书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王闽阳
《教育的情调》一书作者是马克斯范梅南,他是教育现象学的重要开创者。本书书并没有详细告诉读者具体应该怎么做。但是,全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或是父母隐形要求的准确描述,足可见作者对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教育的情调》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教学现象学。教育的机智不是一门技巧,而是一种“即兴、临场的反应能力”,说来玄乎,这种能力就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考验的或许是一个人的情商,然而这种情商必定是建立在有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之上的,然而这种能力又不是通过学习研究理论就能轻松获得的。 “研究者要参与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参与到生活中的关系和共同的情境中去,这也意味着研究者应积极地探索生活经验的所有形态和方面。”书中是这样总结的。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者要对生活世界有较高的关注度,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体验事情发生时人心境发生的变化,参与其中,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和反思,在反思后又回到行动中。 书中阐述了如何按照教学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包括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教书多年后我们从时间纬度上看似乎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经常会用以往的经验来断定此刻的问题,逐渐的就失去了好奇心。我们会更果断的采用标准的或是传统的方式处理情况。而教育现象学提出,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妄加推测,而是要去问一问,再做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当时的那种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我们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做出反应,采取适合孩子当时情况的行动。 第二,对话式的访谈,关注真实体验。要真正的了解孩子,需要真实放松的环境。运用开放的对话式访谈是寻找对某种日常生活体验的描述。只有在轻松的对话中才能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毫无顾忌地讲述自己的体验。关键不在于提问题,而是追问对体验的描述。例如:你是否记得某一次被老师表扬的经历?你还记得当时老师说了什么吗?你当时感觉如何、那是在上什么课?那时候你的心情如何等等。用自然对话的方式,通过描述自我体验,进行思考和研究。 第三,形成反思力,进行描述性写作。衔接上面第二点,有了对自我体验的描述,形成反思力,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获得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呢?那就是写作。描述性写作的目的是描述生活体验,更多使用感性语言,而非科学性语言。语言本身有一定的概念化,它能否描述出真实的体验?描述性的写作建立在了解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对真实体验描述,使我们更接近和还原生活体验。 总之,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者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能不断地提高。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多么丰厚的专业知识,或是看着多么幽默的教学方法,而更应该有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更多的来源于生活,来自你对生活的关注,来自你对孩子体验的观察与思考,更形成于你对观察的反思与描述性写作。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更加辩证看待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情调的关系。我们注重加强自己的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追求教育专业知识的提升,或许我们却忽视了应该更多地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我们应该从心出发,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我想专业知识和教育敏感与机智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去处理与孩子的相处,拥有教育敏感和机智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温度,只有温度而缺乏专业都会是蹩脚的。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一个和同伴搞恶作剧被抓到又不肯供出同伴的孩子是什么情境?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心理医生应该在怎么样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一直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催着孩子阅读,但是自己却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很敏感。一进门就能感受得到父母亲今天的关系怎么样;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老师今天的心情和情绪怎么样。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是适合什么不合适的能力。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孩子或者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与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跟孩子相伴是一件亲密和敏感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更能让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转化为自我教育。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是否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我们是否太过于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而忽视了他们的成长?他们现在过的生活和将来要过的生活是不是我们自己愿意和想要过的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相处中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然后跟孩子一同成长。 作为一线老师,应该是什么时候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的时候。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可能性。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也提到,混沌是孩子的主旋律,童年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所以你会发现孩子的眼中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未知的,然后再结合他们无限的想象,也许能够带来无限的创造。所以孩子是很经常会问问题的,而且经常是一直追问的。因为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觉得很不耐烦。作者认为问问题的孩子是想通过问问题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的,所以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多跟他们进行交流,多说些话,也丰富他们的言语和想象力,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保持他们的好奇心。 《教育的情调》用一种细腻而温和的语言,打动着每一个阅读者,同时触发了老师、父母等教育者对教育现象的思考。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