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教育科学论坛》心得反思 莆田第一中学 黄建芬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18日】 【来源:原创】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莆田第一中学  黄建芬

国内“地平线报告”表明,一个新的学习时代正在开启。 信息技术课程在新学习时代要实现怎样的价值,如何才能有效改变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材 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是信息技术课程应对新学习时代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学习时代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讨论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业界长期有争论。但在国家层面,一直是以信息素养教育为主基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几个方面。 教育部于 2000 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 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 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打下必要的基础。”

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 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 题的能力,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习和创新的工具也得到了强化。2012年颁布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

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 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者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却有不同的看法。 华东师大王吉庆教授认为:“10多年来,尽管大家公认以‘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但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层次多样,其间较好者,也仅仅停留在以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为主的层次上。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思维品质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有限的,这样的课程,远远不能承担起推动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有责任呼吁关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者注意关心信息技术教育的思维培养作用与意义。他认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计算思维的形成。上海师范大 学教育技术系董玉琦教授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 改善学习与社会责任等能力或品质的培养上,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全体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理解信息科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有效参与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获取、评价、加工、表达能力的培 养为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个体行动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与态度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的重要使命。 南京师大李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有课程思想体系帮助其确认课程价值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也是植根于其上游学科的思想, 是从对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内容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学科观点,是对学科的本质、特征及价值的认识课程思想树是一类特定的知识树课程思想能够反映学科价值,源于课程思想指向特定的思维品质,如计算思维、管理思维、结构化思维、设计思维、合作思维等等[3]。 信息技 术课 程从课程建设思路观察 ,由经验型课程到投射型课程,是信息技术课程迈向新台阶的重要 标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确保学科 思想的连贯性;其二,确保知识体系(投射意义)的连贯性投射型课程观正好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价值观, 它试图实现外在社会经验的工具价值与内在学科思想价值的有机统一, 为信息技术课程注入更 多的内容自信和价值使命

综上所述, 新学习时代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仍以信息素养形成为主旨, 只是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要深刻和丰富得多,把信息技术课程放在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特别是计算思维的培养等高度来认。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社会性及文 化内涵也不能忽视, 这些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

二、建构适应新学习时代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形式。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 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教学结构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教师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法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须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按教师设置的任务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教师通过安装在局域网上的电子教室控制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掌控教学进度。这是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所采用的非常典型的教学结构 ,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 按教材线索教学,备课方便;学生学习时有参照,学习易于进行;教学过程中联入局域网的计算机既是 学生实践操作的工具, 又是教师监控、交流展示的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收放自如, 教学进度易于掌控。这种结构的劣势也很明显:在整 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内 容选取、 时间控制和媒体使用, 学生没有学习主动 权。

“在过去,由书本、笔、黑板、投影仪组成的教室 空间很好地支持了班级授课。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对多的教学讲授环节。 而如今,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环境的优化,云服务质量的提升,学习 的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学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学习, 并能在任何时候和学习同伴保持链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 可以获得全世界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学习资源越来 越丰富, 学习方法越来越多样, 学习场所无处不在。在这样的新学习时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应当适应新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学生、教材 及教学媒体的应用做出相应改变, 让信息技术课堂发生翻转,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从操作层面看, 构建适应新学习时代的教学结构,须从教材及学习平台入手,打造信息技术电子教 材及与之匹配的教材呈现、内容推送、交流互动、练习作业、监测反馈、综合测评等功能模块,构成自适应学习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及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内容和时空;在此平台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先教后学”变成 了“先学后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学习导师的身份,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 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实现“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课程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 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在课堂“翻转”、学习场“无处不在”的新学习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变革教学结构,实现课程的应有价值与社会功能。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我国都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基础,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其中包括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及生活与职业技能。2016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举动标志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有了最新的权威界定,各学科也出现了学科核心素养标准。新一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刚刚颁布,在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中,信息技术学科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基本任务,以全面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提升人才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经过十余年的试行,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信息技术教学还停留在“如何选择合适信息技术”、“如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和工具”的中低层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较有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欠缺,难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顺应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呢?

2017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晰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4个核心内容,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抓住其具体表现,强化信息意识、启迪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赋予社会责任。

一、 信息意识的强化

在信息社会,生长在信息社会的原著民从小耳濡目染,信息意识的启蒙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信息意识逐渐萌发,但只是感知阶段。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达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一定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能够区分载体和信息;针对简单的信息问题,能想到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信息内容的真伪性和信息表达的目的性进行判断”的水平,虽对信息有一定的敏感程度,但对信息基本概念及价值的判断力尚缺明确认识。通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要达到“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主动比较不同的信息源,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根据不同受众特征,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依据特定任务需求,甄别不同信息获取方法的优劣,并能利用适当途径甄别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显然,高中阶段对“甄别信源”的要求更加强调“主动”,对获取信息的方法要求更加“恰当”,信息意识水平要求更高。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提供适当的项目,置学生于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完成可行的任务,从而强化信息意识,实现教学目标。

一、 计算思维的理解

本次课标修订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在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引入了“计算思维”这一核心内容,并为此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具体表现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

1、计算思维教育——超越传统的程序设计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个人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的脉络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也通过数字化工具深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因此,数字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一般方法,形成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和交往方式。

计算思维教育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训成“程序员”,而是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数字化公民”。

2、突出计算思维所涵盖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发展计算思维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出计算思维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学习编程,减少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学习计算思维的载体、它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认知思维的发展和人机互动的理解,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在真实体验与实践应用中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独特能力。

二、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创设、数学化学习资源的收集与管理及数学化学习资源应用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对数字化的工具及资源会选、会用。即“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评估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运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与资源,完成任务,创作作品;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开展协作学习,建构知识。”简言之就是“会选、会用”,也就是对数字化设施、设备及、软件、网络及资源能根据需求选择与应用。基于数字化的学习的主要步骤为: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工具、选择资源、展开学习。

一、 社会责任的赋予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认识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一些潜在问题;在信息活动过程中,能采用简单的策略和方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使用信息技术设备;遵守基本的信息法律法规,按照社会公认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开展信息活动。”到了高中,学生逐步走向成年,被赋予其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在信息活动中,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尊重和保护个人及他人的隐私;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保护数据、信息以及信息设备的安全;认识人类信息活动需要信息法律法规的管理与调节,能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现实社会身份、虚拟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虚拟社会身份开展信息活动;在信息交流或合作中,尊重不同的信息文化,积极、主动融入到信息社会中。简言之,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一个“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要用技术手段保护网络数据安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针,教育部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总方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整体目标服务。因此,在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